□本报全媒体记者 黄绍涵
夏日的新林区,反诈宣传的热潮涌动在街头巷尾。从药店的玻璃柜台到银行的服务窗口,从企业的生产车间到社区的居民楼院,新林区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话语传递警醒,让反诈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为辖区群众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钱袋子”防护墙。
银行里的“守门人”: 筑牢资金“防护闸”
“大姐,这笔转账您再想想,对方说您涉嫌洗钱,要您转进安全账户,这可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在工商银行新林支行的柜台前,民警小王及时劝阻了正要汇款的李女士。原来,李女士接到“北京警方”的电话,说她名下银行卡涉嫌犯罪,吓得赶紧来转账自证清白。银行柜员想起民警培训时讲的案例,立即按下了报警器,民警5分钟赶到现场,保住了李女士卡里的8万元养老钱。
这样的拦截故事,如今在新林区的银行网点时常上演。民警们不仅向柜员讲解虚假贷款、注销校园贷等诈骗手法,更制定了“转账三问”制度:问清转账对象是否认识、问明资金用途是否合理、问过家人朋友是否知晓。银行还专门设立反诈咨询台,柜员发现可疑转账就及时联系民警,形成了“银行预警+民警劝阻”的双重防线。
药店里的“反诈课堂”: 把住老人“救命钱”
“王大爷,您上次想买的保健品,最近有人冒充厂家打电话吧?这就是典型的温情陷阱啊!”在康泰药店的货架旁,民警小李拿着反诈宣传册向老人讲解。前不久,辖区居民张大妈就差点栽了跟头,骗子自称保健品厂家客服,说她之前买的药存在质量问题,可双倍退款但需先交保证金,幸而想起民警上周在药店的提醒,张大妈当即识破骗局,还把经历讲给了街坊邻居。
在这场药店反诈行动中,民警们针对老年人常用医保、关注健康的特点,将医保诈骗、保健品推销诈骗的套路编成顺口溜:“电话说你医保停,要你转账准是坑;保健品能治百病,骗光积蓄就失踪。”他们手把手教老人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演示如何开启来电预警,还留下联系卡,叮嘱拿不准的事就给民警打电话。药店负责人也主动当起宣传员,在收银台贴反诈标语,成了社区里移动的“警示灯”。
企业里的“安全课”: 织密职工“防护网”
“大家看这个案例,骗子先在微信群里发红包拉好感,再推荐高收益理财,等大家投钱后就卷款跑路,这就是典型的引流-信任-诈骗三部曲。”在新林林业局的会议室,民警小张用投影仪展示近期破获的案件,台下职工们看得聚精会神。前不久,辖区一家物流公司的员工小王就差点被骗,骗子伪装成领导加他微信,让他先垫钱给客户“打点”,小王想起民警在企业讲过“冒充领导诈骗”,及时打电话核实,避免了损失。
针对企业职工常接触网络、易受“网络贷款”“刷单诈骗”诈骗的特点,民警们把案例改编成情景剧,让职工扮演骗子和受害者在互动中掌握识诈技巧。他们还帮企业建立反诈微信群,定期推送最新骗局,鼓励职工发现可疑情况就@民警。如今,不少企业的班前会上,“反诈小知识”成了固定环节,职工们不仅自己提高警惕,还成了家里的反诈宣传员。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新林公安的反诈脚步从未停歇。他们用一次次耐心讲解、一个个真实案例、一场场互动体验,让防诈意识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当警徽的光芒与群众的安全感交相辉映,这条由警民共同构筑的反诈防线,正变得越来越坚固,守护着每一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
民警深入社区向百姓宣传反诈的相关知识。
(本组图片均由新林区公安局提供)
民警在药店对经营者进行反诈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