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瑶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凤娇
近日,一通12345热线电话引发了一场横跨南北的暖心接力。记者了解到,原漠河市阿木尔镇居民刘女士在厦门遇到了件急事,她爱人要入职厦门大学,需要提供一份其在1990年至2009年是否在老家享受过住房优惠政策的证明。可夫妇俩早就搬到厦门了,回来一趟费时又费力,而且这份证明关系到他们是否能享受厦门的百万住房补贴。刘女士赶紧拨通了12345热线,本想着试试看,没想到老家真把这“难事儿”办成了!
刘大姐要证明的事可有点“老”。20多年前,阿木尔镇正处于政企合一时期,档案分属不同系统管辖。时间跨度长、政策演变复杂、异地办理不便,如同三道高墙横亘在刘女士与证明材料之间。更棘手的是,需调取住建、自然资源、林业局等多个单位的原始登记资料,查询档案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
当漠河市阿木尔镇政府接到12345转办工单后,立即启动了“首接负责制+领导包案”双机制模式。镇长第一时间组织协调工作人员,与漠河市住建局、自然资源局、政务服务中心、阿木尔林业局等多部门同步对接。整整3天,工作人员埋头工作在档案室里,把泛黄的登记簿翻了个遍,终于在密密麻麻的旧记录里筛选出关键信息。接下来就是解决异地核验难题。工作人员想了个巧办法:通过微信跟刘女士核对材料、收集信息,再由工作人员代办复印、盖章,最后直接用快递寄往厦门。
当快递员将盖有红章的证明送到刘女士手中时,她激动地说:“老家太给力了!从打电话到收到证明只用了8个工作日,连材料复印都帮我弄好了,真是太感谢了!”这张跨越4000多公里的证明不仅关乎着刘女士和她的爱人能否享受厦门百万住房补贴,更彰显出政务热线从“被动应答”到“主动解难”的高效服务转型,也是政府高效为民办事的生动体现。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没有地域界限,只要涉及群众利益,再难的问题也要全力破冰。这场跨越千里的暖心服务,彰显了政府部门为民本色与服务效能。从东北边陲到东南沿海,12345热线和政府部门用责任与智慧服务架起了连心桥,让更多急难愁盼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