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一在林间巡查,这条道路他已经记不清走过多少遍了。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营林抚育,让每株草木都舒展着生长的姿态;森林巡护,用脚步丈量着林海的每一寸土地;守护野生动植物,以深情温暖了万物生灵——这些默默付出的践行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护林员。7月31日,“世界护林员日”如约而至,记者循着他们踏遍林海的足迹,走进山林深处,去触摸那些藏在年轮里的坚守与热爱。
十五年,他和树一起“长大”
“你看这棵树,当年栽的时候才这么高。”加林局跃进林场营林副场长张军伸出手掌,在离地面不到一米的地方比划着,“现在都长这么高了。”
记者跟随他往林子深处走,腐叶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张军说自己2010年起投身营林生产工作,这片林子他熟悉每棵树的成长。“刚开始干的时候,这片山还稀稀拉拉的,风一吹能看见对面坡。”他蹲下身,扒开厚厚的落叶,露出下面黑褐色的腐殖土,“这土多肥,都是树叶一层层化成的。”
张军总说,最挂心爱民工区那片山。“早先那片,就像被硬生生剜掉几块肉,光秃秃、直愣愣地敞着,看着都心疼。”他顿了顿,语气间都是欣慰,“现在好了,满眼都是苍翠。”
十五年风里来雨里去,张军的头发从黑熬成了白。他摸了摸后脑勺,笑着给我们看手机里十年前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工装,站在齐腰高的树苗旁,眼神亮得很。“那时候头发多黑啊,现在不行喽。”他话锋一转,望向眼前翻涌的林海,语气里裹着藏不住的自豪,“可树长得好啊,它们守着这片山,比谁都靠谱。”
我们或许无从知晓,这片绵延的林海背后,藏着多少营林护林人弯腰抚育的身影,又浸透着多少浇灌树木的汗水。但是我们知道,当山风掠过林海掀起绿浪,那沙沙作响的,都是像张军这样的守护者们,用青春与白发编织的生命赞歌——他们把自己种进了这片土地,最终与青山同生共长。
寒风里的足迹,花海中的笑意
林海的故事里,既有幼苗长成大树的温柔,也有寒风中坚守的坚韧。加林局跃进林场资源副场长于涛的手机里,存着一张去年冬天的照片,那是寒风里最深刻的印记——雪没到膝盖,几个裹着厚棉袄的身影正深一脚浅一脚往林子里钻,身后的脚印刚落下就被卷地的风雪抹平,仿佛从未有人踏足。
“那是巡山清套专项行动,要求走遍每个角落,不能留死角。”于涛的声音沉了沉,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反复摩挲,像是能透过画面摸到当时的刺骨寒意,“气温零下三十七八摄氏度,寒风跟小刀子似的往骨头缝里钻。他们一脚踩下去,雪能顺着裤脚灌进靴子里,脚拔出来时,鞋袜里全是冰碴子,走一步响一声。就这么扛着,一走就是大半天,带的馒头冻得硬邦邦,啃都啃不动。”
他记得那天傍晚,管护员们从林子里钻出来时,裤腿冻得硬挺挺的,像裹了层冰壳。“脚冻得又红又肿,回到管护站烤火好久才能缓过劲儿来。”说到这儿,他眼里闪过一丝心疼。
可这份在寒风里冻透的责任,总会在春天开出温暖的花。于涛说,他们负责管护的那片兴安杜鹃花海,就是寒冬过后最动人的回报。“每年花开的时候,粉紫色的花能把半座山铺成锦缎,游客能把进山的路堵得满满当当,站在花丛里笑着唱歌,孩子们穿着鲜艳的衣裳在花海里蹦跳。”他眼里忽然亮起来,闪着光,“我们巡护经过时,看他们对着花海笑得那么甜,就觉得巡山时裤脚的冰碴子、冻麻的脚趾头和啃不动的冻馒头,都值了。”
橄榄绿与苍翠绿,一份守护跨山海
当军装的橄榄绿融进森林的苍翠绿,一份守护便跨越了军营与林海。加林局跃进林场六九一检查站站长周明一的腰杆总挺得笔直,巡逻时迈的步子,还带着军人的方正——他是个退伍老兵,护林防火的活儿,干了快半辈子。
“当兵前就守林子,退伍了还干这个。”他摸着检查站的栏杆,栏杆被磨得发亮,“对这片大森林,感情深着呢。”
六九一检查站管着5714平方公里的山林,周明一和同事们的脚印早就印在了每寸土地上。“哪块坡地背阴、雪化得晚,哪片林子有几棵老松树,我门儿清。”
巡护的故事,藏在四季里。冬天雪大,只要在林边发现脚印,不管多深多远,他都得追上去:“哪怕追到天黑,也得弄清楚这人是来干啥的——是迷路的,还是想偷砍树的?不摸清楚,觉都睡不踏实。”夏天雨多,常有采蘑菇的人在林子里走丢,他带着站员们扯着嗓子喊,循着被踩倒的草迹找,直到把人领出来才松口气。
春秋防火期是最忙的。周明一站在检查站门口,目光扫过每辆进出的车、每个人:“过杆必须登记,打火机、火柴都得暂时收着。守住这根杆,就等于管住了火。”他掏出记录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时间,纸页边缘卷了角,雨水洇湿又晒干的墨迹深浅不一。
巡逻路上,他总爱停下来看看。手指按按树干,看看树皮有没有虫眼;扒开落叶,瞧瞧根部的土是不是湿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就像看病,越早越好。”他顺手捡起道边一个塑料瓶,塞进随身的垃圾袋里,“道边的垃圾,见着就捡,林子干净了,树才长得舒坦。”
夕阳西下时,林海被染成金红色。张军抚摸过的落叶松、于涛守护的杜鹃坡、周明一站岗的检查站,都浸在暮色里。在大兴安岭这片广袤的林海中,像他们这样的护林员还有很多——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绿色,让北方的生态屏障始终郁郁葱葱。
青山不语,却把他们的故事刻进年轮;行者有声,每一步巡逻的足音,都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值此世界护林员日,让我们记住这些藏在林海中的身影:他们的坚守,让每一寸绿意更显珍贵,让每一声鸟鸣都传递安宁。他们的精神,如同这片森林般,坚韧而厚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致敬。
张军抚摸着自己曾经像抚育孩子一样爱护长大的树木。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颖摄)
周明一正在检查过往车辆,宣传森林防火知识。
编辑点评 无声的青山 有声的守护
□雅洁
《青山不语 行者有声——“世界护林员日”记者随行手记》这篇在世界护林员日推出的新闻报道,非节日应景之作,而是一曲献给绿色卫士的深情赞歌。它以记者扎实的脚力、敏锐的眼力和温润的笔力,带领读者深入大兴安岭腹地,于年轮与足迹的交织处,真实触摸护林员那份滚烫的坚守与深沉的热爱。
记者选取张军、于涛、周明一三位普通护林员作为采访对象:张军“与树同长”的十五年,从指尖比划树苗高低到欣慰于满眼苍翠,是时间无声的雕刻;“冰碴子灌满靴子”“馒头冻得啃不动”的艰辛巡护,与杜鹃花海游人灿烂笑容交织,勾勒出于涛与同伴们在苦寒中绽放的价值之花;周明一退伍不褪色的执着,从站如青松、火种严防到垃圾随手捡拾的细节,将军旅烙印化为守护山林的严谨纪律。记者用具体可感的故事代替空洞的赞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讲述,都是护林生活的日常,将这份职业的艰辛、奉献与自豪具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篇报道让我们深切感知,大兴安岭令人心旷神怡的绿水青山,背后是无数平凡“行者”以青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绿色。“行者之声”虽非豪言壮语,却是对大地最深情的回响。护林员的精神,如同他们守护的山林,根深叶茂,坚韧厚重,这份扎根泥土、甘于寂寞却无比珍贵的忠诚与担当,镌刻在年轮之中、回响在林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