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乌日娜
盛夏时节,我区虽有山林带来的清凉,但高温高湿天气仍让人体感闷热,避暑养生尤为关键。近日,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结合节气特点,不仅给出针对性的避暑建议,还讲解了一些实用的养生要点,助力居民安然度夏。
“日常可多食用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利湿食材,绿豆汤加少许冰糖既能解暑,又能补充水分和能量;冬瓜煮水或清炒食用,有助于利水祛湿。”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韩桂银表示,大暑避暑首重“清热祛湿”,他建议,应尽量避免正午时段外出,若需出行务必做好防晒,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以上,避免直吹,并每隔2小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大暑饮食需兼顾“消暑”与“固脾”。天气炎热易让人食欲不振,可适当吃些生姜片或姜茶,通过“温阳”激发脾胃功能,但用量不宜过多。同时要少吃冰镇饮品和凉菜,以免寒凉之气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胀。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2升,饮用温水或淡茶水为宜,分次饮用更利于吸收。
此时也是实践“冬病夏治”理念的好时机。医生表示,进行艾灸适合选择清晨或傍晚,可选足三里、关元等穴位,通过温和的热力驱散体内寒气,每次15~20分钟即可,避免高温时段艾灸引发不适。
“对于想在此时调理身体的人群,伏天新陈代谢快,如要控制体重,应避免陷入‘节食避暑’误区,可适当增加冬瓜、燕麦等低热量食材比例。”韩桂银补充道,搭配傍晚快走、太极等轻运动,可在避暑的同时兼顾健康管理。养生要以“顺应暑湿、温和调理”为原则,既要做好防暑降温,又要善用此时阳气旺盛的特点及时养护身体,方能平安度过夏季。
医生为患者贴三伏贴。
艾灸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