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红村的 “列巴香” :是舌尖上的“念想”,更是日子的根!

2025-08-07 07:41:17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佳宁 冯剑飞 乌日娜 赵保江

盛夏时节,北红村清晨七点半的气温,最是舒适,散步的人们途经“最北面包坊”,都会被浓浓的麦香所吸引。尽管门口木牌上“八点营业”的字样清晰可见,还是有不少游客驻足、翘首以盼在门口等门开。

“昨天来晚了没买到,今天特意提前来排队。”来自广州的李女士说。

屋内,许贵海夫妇正将最后一盘金黄酥脆的列巴拿出烤箱,浓郁的麦香早已透过门缝飘散开来,开门营业的一刹那,等候的人们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就销售一空。记者看到,刚出炉的列巴截面宛如调色盘:红豆馅红润、蓝莓馅紫亮,坚果咬下去“咔嚓”作响,金黄的外壳上还黏着麦麸。

沈阳游客王女士吃完最后一口列巴感叹:“这香味、这口感,不知不觉就吃完了!”

当四代传承的老手艺遇上了旅游发展的新机遇,许家的列巴房必定成为游客必到的“风味地标”。

2007年,眼见“找北热”带来的游客涌向村庄,夫妻俩商议着将家传手艺变成生意。“支起面包房,让外地人也尝尝咱这老味道。”“起初只想着做做看,没想到这么受欢迎。”许贵海回忆道。这份坚守在2019年获得认可——许贵海被命名为漠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俄罗斯烤面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小的五块,大的十块,十年没涨过价。”许贵海的老伴很健谈:“游客来趟不容易,不能坏了口碑。”“一天烤两三炉,多了不做怕失去口感。旺季时日销两百多个,每个列巴都过秤,保证足斤足两。”

生意火了,初心不改。这份朴实的经营哲学,正如许贵海夫妇烘烤的列巴,无需华丽装饰,却饱含岁月沉淀的醇香。对于60岁的许贵海——家族列巴制作第四代传人而言,守着这老手艺,是念想,更是日子的根。

得益于旅游热潮和这门手艺,许贵海夫妇年收入可达两万余元,好年景时年收入近五万元。2014年,他们在面包房旁开起家庭宾馆。“让游客体验地道的东北生活”许贵海介绍,客人清晨能就着现烤列巴喝粥,午后采摘后院果蔬,夜晚围坐火炕唠家常。这种“面包+民宿”的模式,让他们的年收入又增加了三成。

忙完面包房的活儿,许贵海常拎着鱼竿去黑龙江边垂钓。刚钓上来的江鱼还带着水汽,转眼就被露营在面包房附近的游客买走。“这鱼现钓现卖,城里人可爱这口鲜。”许贵海笑着说。如今,这份意外的“副业”也增添了家庭收入,更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北国田园生活。

从家传手艺到非遗品牌,从单一经营到多元发展,许贵海夫妇的故事正是漠河旅游发展的生动缩影。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北红村故事”正在上演,传统与创新相融合,让边境小村的幸福滋味愈益醇厚。

image.jpg

金黄的列巴格外诱人。

image.jpg

前来购买列巴的游客在排队等候。

image.jpg

纯手工的传统工艺让列巴香气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