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黄绍涵
VR眼镜里的深海光影在孩子们眼中流转,稚嫩的指尖触摸到虚拟的鲸鱼鳍,孩子们变得格外兴奋。近日,在地林直机关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室里,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成长预备课”。在这里,没有枯燥的知识灌输,只有妙趣横生的探索体验,幼儿园用一个个沉浸式的活动,架起孩子们从游戏世界通往小学课堂的趣味桥梁。
“老师你看!小丑鱼的鳞片像星星一样闪!”5岁的恬恬摘下VR眼镜,小脸蛋因兴奋泛着红晕,胖乎乎的小手还保持着在虚拟海洋里“抓鱼”的姿势。在科学活动室这个“奇幻实验室”里,这样的惊喜时刻每天都在上演:孩子们伏在桌边用放大镜观察贝壳的年轮,仿佛在解读大海的密码;捏起彩泥塑造的“会发光的章鱼”,让创意在指尖绽放;当看到浑浊的盐水通过简单的装置变成清水时,孩子们发出连连惊叹。
“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蕴含着幼小衔接的教育智慧。”地林直机关幼儿园园长张艳秋的话语中满是欣慰,VR让抽象的海洋知识变得可感,小实验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究欲,这正是小学科学课需要的火种。曾经让家长们焦虑的“幼小衔接鸿沟”,在一次次动手体验中悄然消失——孩子们在记录贝壳纹路时学会了专注,在讨论“珊瑚是不是动物”时锻炼了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比提前教授小学知识点更有意义。
活动室里的欢声笑语,是成长最美的序曲。当教育者放下“提前学习”的焦虑,转而守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幼小衔接便不再是陡峭的阶梯,而是铺满鲜花的缓坡。正如恬恬在日记里画的那样:一条由彩泥、放大镜和VR眼镜铺成的小路,正通向写着“小学”的彩虹门。而这,或许就是幼小衔接教育最生动的模样。
孩子们在科学活动室里用VR眼镜探索神秘的海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