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华 李长军
在大兴安岭这片莽莽林海中,有一位医者从零起步,在地区人民医院创建肿瘤放疗科,并且将其打造成省级区域治疗中心,他用30余年的坚守,为肿瘤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他就是2025年“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地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何海军。
勇担重任的“抗癌先锋”
2015年,地区人民医院筹建肿瘤放疗室,重任落在了何海军的肩上。科室成立之初,只有他一个人。当时的他,刚从上海进修归来,面对空荡荡的放疗室和辐射安全环评的难题,他像陀螺般连轴转。白天盯机房建设,深夜研究设备参数,还自掏腰包请专家远程指导。家人回忆道:“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住在医院,孩子生病都顾不上照顾。”硬仗接踵而至,放疗设备安装需精准到毫米级误差。他带着工程师反复调试,为通过省级环评,他研读厚厚的技术规范等文本资料,带领团队逐项细致整改。2019年1月,肿瘤科病房正式启用时,墙上挂着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背后,是他熬红的双眼和上千页的申报材料。如今,肿瘤科已拥有固定床位20张,收治化疗、放疗、癌痛及肿瘤姑息病人,规范化开展肿瘤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肿瘤科病房成立的7年间,收治肿瘤病人从最初的每年700余人次,增长到每年1700余人次。过去,肿瘤患者需要去外地治疗,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精准的治疗,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让“大病不出兴安”成为现实。2022年,何海军又将目光投向肿瘤治疗前沿,开展了免疫治疗新技术。根据临床研究,免疫治疗可以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翻倍、晚期肝癌患者2年生存率提高49%。免疫治疗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有效延长了癌症患者的生命,提升了生存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患者眼中的“定海神针”
作为地区人民医院肿瘤科的创始人,何海军在抓临床工作的同时,更注重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每周三的业务查房,他手把手教年轻医生阅片,每一份病例、每一条化疗医嘱、每一句专科术语,他都认真审查、修改,进行悉心指导。2020年全国疫情期间,面对患者激增的情况,何海军带领团队开辟绿色通道,协调药剂科紧急储备肿瘤治疗药物,床位周转精确到小时制,还为患者提供“云会诊”,确保了每一位肿瘤患者的治疗刚需得到满足。肿瘤科成立的7年间,何海军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一次次在死神手中抢夺生命。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手机相册里基本都是患者的检查影像。不论何时,只要科室有危重疑难患者,病床旁就有他的身影。无论是科室的同事还是肿瘤科的患者,只要看他在场,大家紧绷的心弦都会放松下来。他的手机号码,被很多同事和患者家属备注为“定海神针”。
医者仁心彰显“大爱情怀”
从事放疗工作期间,何海军不仅致力于疗愈患者身体的病痛,更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生活困境。一位因故不接受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来到肿瘤科接受放化同步治疗。在第2程化疗时,突发过敏性休克,何海军带领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日夜守护,历时3天3夜,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然而在2017年的除夕,该患者再发肺炎,持续高热,当时医院所有抗菌素均显示过敏,不能应用,转至哈尔滨多家医院,恰逢春节期间均未能收治,患者及家属一度想放弃治疗,何海军得知此情况后,心急如焚,一面安慰家属,一面积极联系哈尔滨的医疗同行,帮助患者住进医大二院呼吸科接受救治,该患者的肺炎治愈后,返回地区人民医院,完成剩余的放疗治疗。如今,这位患者已健康存活8年。
多年的不懈钻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54岁的何海军现为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病学分会委员、放射治疗分会委员,大兴安岭地区肿瘤临床梯队学科带头人,并主持完成了地区科技局《肿瘤放疗技术引进应用》的科研课题。他曾先后获得大兴安岭地区“医德十佳”“兴安名医”“扎根边疆守护健康兴安好医生”“大兴安岭地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肿瘤科放疗室在他的带领下,成为“黑龙江省放疗区域分中心”,并于2018年被地区总工会授予“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2019年肿瘤科获评大兴安岭地区临床重点专科。何海军将始终如一地用仁心仁术构筑抗癌壁垒,用匠心守护患者生命之光。
何海军(右一)与同事进行临床业务查房。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