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伐木油锯手到生态守护者:李瑞与林场的转型之路

2025-08-14 08:30:56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image.jpg

工作之余,李瑞拿起葫芦丝面对青山绿水吹奏一曲,沉醉在悠扬的曲调中。

image.jpg

李瑞(左一)向游客推介1—21线沟系里的旅游景点。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力

在阿木尔林业局兴安林场1—21线的沟系间,54岁的李瑞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用脚步丈量山林,用真诚接待游客。从昔日手握油锯的伐木工,到如今林下经济经营的“多面手”,他的故事,正是大兴安岭集团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

A 从油锯轰鸣到护绿前行: 一个伐木工的转身

1992年,20岁的李瑞从内蒙古来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兴安林场,成为一名山场油锯手。那时的山林里,油锯的轰鸣是主旋律,他的任务是把大树伐倒、运出山,为林场创造经济效益。“工棚子的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喝水得靠大油桶存着,桶底一层土也得喝。”李瑞回忆,那时的沟系,价值似乎只藏在木材里。

2014年林区木材停伐后,李瑞外出打工10年。2024年,他重返林场,成为1—21线管护员。这时眼前的一切变了,新管护房用上了太阳能供暖、电炒锅和电饭煲,屋外还有种蔬菜的小菜园。更重要的是,工作内容从“砍树”变成“护林、护游、护生态”。

“现在的林下经济经营,讲究‘立体’二字。”李瑞说,他慢慢明白,山林的价值不止在于木材资源,更体现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多元融合中。每天5公里的巡护路上,他要检查防火隐患、巡查疫病情况、防止破坏资源和盗窃林木……这些都是沟系立体经营的基础工作。

B 管护站变“服务驿站”:点亮沟系旅游的“第一窗口”

“来,喝杯热水暖暖身体!”李瑞边给江苏来的8位游客递过水杯,边准确地说出香獐岭、双妃湖、黄金之路首站、北极岛等景点的旅游攻略。作为1—21线的“活地图”,他深知管护站是沟系旅游的“第一窗口”。

阿木尔林业局正推进景区串联提档升级,1—21线是重要通道之一。李瑞主动把管护站变成“伴您行微型服务点”,有游客自带挂面,他就从菜园摘来青菜、小葱;有游客生病了,他就拿出常备的急用小药箱;一对天津老夫妻自驾路过在此歇息,他用葫芦丝吹奏《家在东北》为他们解闷。自2024年以来,李瑞接待300多名游客,从没收过一分钱,“咱这服务好了,游客才愿意来,沟系的旅游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李瑞说。

李瑞还成了景区的“义务监督员”。游客反映1—21线有小树枝挡路,他立刻清理;发现国道弯道处有车辆停放影响通行,他及时劝导;道南蛇多,他守在路口提醒游客“别下道”。“沟系旅游要发展,安全和体验是最重要的。”李瑞说,这些事看似细小,却关系着游客对景区的评价。

C 沟系里的“百事通”:甘当发展路上的“螺丝钉”

李瑞的葫芦丝、小菜园只是沟系发展的“微缩样本”。当游客问起沟系里的资源,他主动当起介绍北药和景区的“宣传员”。说起香獐岭赤芍1号基地的种植模式、立地条件、生长周期等基础知识、发展前景,他眼里发亮:“1—21线资源丰富,有森林、北药种植、人文景点,一趟下来就能把这里的特色看个遍,这条沟系肯定火!”有一次他拉着天津游客讲了半个小时,自豪地说:“咱林业局的景点发展到这样不容易,能向更多人宣传这里,是我的骄傲。”

李瑞对于山林的感情,源自父亲的影响。李瑞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常教他“多做善事,吃亏是福”。如今,他把这份信念融进日常工作中,帮游客联系修轮胎、免费提供开水……他总说:“在这儿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看着家乡景区变好,比啥都强。”

从油锯手到管护员,李瑞或许不是沟系转型发展中最耀眼的角色,但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螺丝钉”,让大兴安岭的沟系在生态保护与多元发展中孕育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