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任露露 张凤娇
有人说离乡越久,记忆会越模糊,他却把家乡的每处变化都刻在心上;有人将公益法律服务看成可做可不做的“分外事”,他却将其当作执业使命坚持十年。田野是北京大兴安岭企业商会副秘书长,也是北京济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副主任,这位从塔河县走出的赤子,将对家乡的眷恋酿成坚守,把对法律的信仰化作担当。他的故事里,藏着大兴安岭人最本真的品格——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淳朴、韧劲与热忱,正是兴安人走过岁月、不改本色的生动写照。
路通·城变·牵挂长
田野的童年,是属于栖霞山的。“越过西边的铁道,就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蓝莓、树莓、高粱果,是我们最珍贵的零食,整个夏天,林子里飘的都是我们的笑声和果子的甜香。”他说。如今,那片承载童年记忆的山林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区,成为家乡一张闪亮的名片。而这,只是大兴安岭变迁的缩影。
离开家乡前,田野已在塔河奠定了事业的起点:1989年至2001年,他先后在塔河县人民法院、塔河县公安局工作,在司法一线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2004年,他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后续的律师生涯打下基础。2005年,带着对职业新征程的憧憬,他奔赴北京。
田野离开塔河时,县城内仅有几条水泥路,区县之间还是坑洼的土路。“2010年第一次回乡,变化让我惊喜,土路全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车辙印变成了行车线,车开得又快又稳。”2016年,他再返故土,城区面貌已焕然一新:他家搬进了明亮的楼房,街道商铺林立,小城洋溢着活力与烟火气。“现在的塔河,和南方一些小镇比起来,一点也不差。”
更让他自豪的是家乡的绿色转型:告别“木头经济”,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这些年,塔河县获评“全国百家深呼吸小城”,接连举办旅发大会、全国自行车赛等大型活动。“每次在新闻里看到家乡,我都特别骄傲,总忍不住转发给朋友:‘看,这就是我老家!’”
在他眼里,路通则百业兴,生态美则根基稳。家乡的每一步蜕变,都是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见证,也让他这个游子满心自豪。
乡音·平台·同心路
“打造一个让在京的大兴安岭人聚起来,叙亲情、通信息、共发展,再把力量回馈家乡的平台。”这是田野2015年加入北京大兴安岭企业商会并投身秘书处工作的初心。作为由在京优秀同乡企业家发起、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组织,商会从诞生起就带着“凝聚乡情、服务会员、回馈家乡”的使命,而田野始终是这一使命的践行者。
在商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中,他是“多面手”:从组织董事会、会员大会的议程制定、场地预订、记录跟进,到会员招募审核、档案维护,再到商会活动宣传、对外联络,每项工作都细致入微。“秘书处是商会的‘神经中枢’,既要连通会员,也要对接外部,每个环节都必须顺畅高效。”他协调内部部门与外部机构,为会员拓展合作资源;协助策划商务考察、公益捐赠等活动,让商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多年来,商会成果丰硕:2015年在京举办绿色产品推介会,让大兴安岭的山珍野味走进北京市场;2016年举办“大兴安岭商会杯”越野汽车拉力赛,用赛事扩大家乡影响力;2020年疫情期间,代表家乡向湖北孝感20名抗疫白衣勇士定向捐款8.4万元,用爱心传递温暖;更通过多次商务会谈,为两地搭建经济文化交流桥梁,促成多个合作项目落地。“看到同乡企业依托商会资源发展壮大,看到家乡的产品被更多人认可,所有的忙碌都值了。”田野说。
信念·担当·法为盾
“我是党员,也是律师,守护公平正义、帮助弱势群体是本分。”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律师执业19年来,田野始终把这句话刻在心里。
2011年起,他带领律所年轻律师为北京市东城区巧娘工作室发展协会提供无偿法律服务。这个由400余名下岗失业、低保贫困、残疾妇女组成的公益组织,曾长期面临民事纠纷、就业权益等法律困惑。田野不仅为她们提供百余次免费法律咨询,还组织普法讲堂、协助处理纠纷,“这些姐妹不容易,能帮她们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让她们居家就业更安心,就是在为和谐社区添力。”他的付出赢得了协会成员和区妇联的一致好评,更带动许多年轻律师投身公益事业。
在网络空间里,他是千万网友信赖的“公益律师”。2011年以来,他在法律快车、中顾网、法制网等十余个平台免费解答网民提问近百万个,开通两部免费法律咨询热线坚持十年,接听回复咨询电话4万余个,被网站授予“最具影响力律师”“最受欢迎律师”等称号。
面对复杂案件,他总有“啃硬骨头”的勇气。2013年,北京朝阳区一起房地产经纪公司卷款跑路案引发200余位业主维权风波,社会影响恶劣。田野受托后,多次会见涉案法定代表人,晓之以法、动之以情,反复劝说其承担责任、退还欠款,最终成功促成退款和解,平息了事态。2014年,一家物流公司被国美公司索赔80万元违约金,多家律所因对方“强势”而拒绝委托,田野却顶住压力,通过充分取证和精准反诉,不仅帮委托人免付违约金,还追回60万元运输费及利息。2021年,他更顶着“涉黑律师”的诬告,奔赴山西县城寻回当事人被藏匿的车辆,用行动证明“法律不会让好人受委屈”。
“党员律师就要有党员的样子,关键时刻能站出来、顶上去。”无论是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法律保障,还是处理日常案件,他都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性修养融入执业全过程,用专业与担当诠释着“人民律师为人民”的誓言。
林海·初心·根未移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田野的父母总这么说。他的母亲1964年就到大兴安岭工作,父亲转业后也回了塔河,一辈子扎根于此。田野好几次想接他们来北京养老,都被老人婉拒了:“离不开老同事、老邻居,家乡的空气好,吃得也健康。”他懂得这份“故土难离”的深情,也将这份眷恋化作反哺家乡的动力。
多年来,他利用专业知识为家乡企业和个人提供法律支持:帮企业摆脱恶意诉讼困扰,为同乡维护合法权益。在他看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大兴安岭的养育,“是这片土地教会我踏实、坚韧,现在家乡发展提速,更需要法律护航,我义不容辞。”
如今,每次回乡,他都会带着朋友走走塔河的新路、看看新建的景点,向他们讲述大兴安岭的生态之美、发展之变。田野用自己的方式,把家乡的精神刻进行动里,也让更多人看见:从林海走出的兴安人,无论走多远,都带着朴实的力量,既守护着远方的正义,也照亮着故乡的前路。
田野在办公室专注研究法律资料。
田野(左三)正在和同事进行工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