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世纪的牵挂终有回响——我区为烈士屈绍辉寻回海外亲属侧记

2025-09-22 11:21:45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庞影丽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凤娇

“爸!59年了,我们终于找到您了!”2025年8月26日,远在澳大利亚的屈伟接到塔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电话时,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仿佛积蓄了半个世纪的思念瞬间决堤。至此,烈士屈绍辉的“回家路”,总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时光回溯至1966年6月26日,屈绍辉与内蒙古牙克石林业勘探设计院的另外7名同志,背着勘探工具,毅然踏入大兴安岭深处。彼时,他们怀揣着为开发建设这片土地探路的使命,脚步坚定而无畏。然而,命运却格外残酷,这8位勇敢的开拓者因意外不幸殉职。年轻的屈绍辉,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他曾满怀热忱、渴望亲手建设的大山中。

这些年,屈绍辉的名字一直停留在塔河县烈士名册的“待寻亲”栏里。自我区启动烈士寻亲专项工作以来,塔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专班的工作人员每次翻档案看到屈绍辉的名字,总忍不住叹息:档案中仅记载他“籍贯不详,生前为林业勘探队员”,连一张清晰的照片都没有。他们曾顺着“内蒙古牙克石林业勘探设计院”这条线索寻找,可原单位经多次合并,相关材料缺失不全,最终只找到当年的遇难登记册。

2024年,寻亲专班向全国28个省、市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发出协助函,在微信公众号上持续发布寻亲信息,还委托青岛市民间公益寻亲组织帮忙寻找,但屈绍辉的线索始终杳无音信,仿佛被岁月尘封。有时加班到深夜,专班主任卢红翔对着名册出神,“这位烈士的家人,说不定也在哪个角落盼着消息呢。”

转机藏在“旧识”的回忆里。今年夏天,塔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忽然意识到,或许能从当年一同遇难烈士的亲属口中找到线索。他们先找到周景文烈士的亲属,接着又联系上安立政烈士的儿子安邦勤,聊起当年的往事时,安邦勤说道:“当年和父亲一起的屈绍辉叔叔,有个儿子叫屈伟,是我小学同学,后来听说他们全家移居国外了。”这番话让专班工作人员喜出望外,瞬间站起身来。可安邦勤记不清屈伟具体去了哪个国家,只模糊记得屈家当年移居国外。工作人员先根据安邦勤提供的小学同学联系方式,逐一联系,逐一沟通,又通过这些同学寻找其他知情同学。辗转多次后,终于拿到了屈伟的联系电话。看着0061开头的国际号码,卢红翔在拨打电话前反复琢磨通话内容——既怕说得太简略,让对方误以为是诈骗电话,又怕过于啰嗦,耽误传递重要消息。直到8月26日上午,这通越洋电话终于拨了出去。

“看到你们发来的照片,父亲的安葬地干干净净,我这心里百感交集。”电话里,屈伟反复道谢,“我们一家明年肯定回国,带着孩子去给父亲磕个头,告诉他,我们找到他了。”

挂掉电话后,专班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这是他们为第31位烈士寻回亲属。从最初面对模糊档案时的无从下手,到如今倾听烈士家人哽咽的诉说,每一次这样的“团圆”都在证明:为烈士寻亲的路无论多么曲折,只要多往前迈出一步,就离“回家”更近一步。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英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近年来,我区通过烈士寻亲活动,已成功为139名烈士找到亲人。我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深知,为烈士“回家”点亮的这盏灯,必须永远照亮。还有尚未找到亲人的烈士,还有在远方等待消息的家人,他们的追寻,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