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迪(右一)为患者进行手术。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任露露
随访吴迪医生的一天,记者必须紧跟他的脚步。他总迈着急促而稳健的步伐,从门诊诊室到住院病房,从检查室到手术室,每一步都精准迈向需要他的患者。可只要站定在患者面前,吴迪的那份“快”便立刻转化为清晰的言语、透彻的思路,解释病情与方案总是简洁易懂、切中要害。
1982年,吴迪出生于加格达奇区;2007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2010年,地区人民医院开展人才引进活动,他毅然回到家乡从业。如今的他,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身兼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委员、省医促会眼科分会委员、省显微外科分会委员等职,不仅终结了齐齐哈尔市以北地区近十年无法开展白内障手术的历史,更推动我区综合眼科疾病治愈率显著提升。
A 勇啃技术硬骨头 终结患者奔波苦
回到家乡医院的前几年,吴迪跟着前辈积累临床经验,诊疗能力稳步提升。但2015年后,科室遭遇新老更替“断层”,专业技术人才接连流失。作为我区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眼科无法开展白内障这类常规手术,科研工作也陷入停滞。
受人口老龄化、高强度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影响,白内障、青光眼、眼底黄斑病变已成为我区高发病症。“每次看到患者满怀希望来咨询,又满眼失望地离开,我心里就像堵了一块石头。”吴迪说。
患者的困境坚定了他的决心。他找到院领导申请:“请让我去进修,把白内障手术技术学回来,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2021年,吴迪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专攻眼前节病,师从国内白内障治疗领域知名专家。
进修的一年里,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中:白天守在手术室,观摩近万台眼科手术;晚上回宿舍对照专业书复盘。为锤炼手感,他在显微镜下反复剥离葡萄皮、柿子皮、猪眼、兔眼等动物植物的薄膜组织,直到每一刀都精确无误……这份坚持让他获得了认可,成为同批进修人员中第一个获准实操手术的人,一年内参与完成手术近2000台。
学成回来的吴迪,立即投入相关领域的诊治工作,相继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术、眼前节激光治疗等相关手术,现已累计诊治病人3000余例,完成上千例白内障手术。他尝试开展同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置入手术、瞳孔再造联合白内障手术、眼底黄斑病变药物注射治疗等,填补了我区眼科手术史上的空白。吴迪还积极探索眼科领域科研,相继开展“抗VEGF玻璃体药物注射术治疗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从健康体检中对原发性青光眼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等课题研究,提出中国北方真菌性角膜炎与病毒性角膜炎的鉴别方法及实践路径,尝试解决我区农业林业植物伤眼后出现真菌性角膜炎这一眼科治疗领域里的难题。
从前,患者要辗转数百公里求诊;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质量手术。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吴迪一年进修的努力、无数次练习的坚持,更是他对家乡患者的深情牵挂。
B 巧设术前小课堂 消解患者心中虑
吴迪所在眼科科室有10张固定床位。为最大限度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他与团队精心打磨出“快周转”模式:周一入院的患者周三手术、周四出院;周二入院的患者则周四手术、周五出院。凭借这一高效流程,科室床位使用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
吴迪深知患者对手术心存顾虑,而真诚的沟通正是打开心结的关键。为此,他专门开设了“术前小课堂”。记者曾旁听过一堂课,只见他手持人眼解剖草图,用拉家常般的通俗语言,将复杂的诊疗流程拆解得明明白白:术前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避免患者因刻意“补营养”引发肠胃不适;结合眼部结构讲解病因原理,说明手术时长与疼痛感受,缓解患者焦虑;术后如何滴眼药水、顺序怎么记,确保护理到位。40分钟的课堂里,患者听得认真,没有一人走神,原本模糊的诊疗流程变得清晰明了。这种细致的关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患者。67岁的王玉华深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困扰两年多,“以前连台阶都看不清,走路只能慢慢挪。”在小课堂上,她紧锁的眉头在吴迪耐心的讲解中渐渐舒展开。手术次日,记者见证了王玉华揭开纱布的瞬间。她先是下意识地眯了眯眼,随即欣喜地环顾四周,声音有些哽咽:“亮了!屋里真亮堂!”说起吴迪,她满怀感激地对记者说:“吴医生态度好,手术前一直跟我聊天,说‘别怕,放松’。现在好了,我都能看清女儿衣服上的小动物了,生活也更有盼头了。”
在患者眼中,吴迪不像刻板的医生,更像贴心的家人,把复杂的手术拆解成清晰步骤,将患者的焦虑一点点化解。
C 怀揣敬畏守光明 坚守仁心燃希望
医生的下班时间从未固定。吴迪的办公室里,总放着可以速食的食品和洗漱用品。他的门诊号常挂满,中午12点下班是常态,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就吃桶泡面;遇到手术多,他干脆就在单位小憩,节省来回奔波的时间。
202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吴迪刚躺下就接到急诊电话:一位从漠河赶来的患者眼部受伤,泪小管断裂,患者开车6个多小时才抵达医院,此时已近晚上11点。病情不等人,吴迪抓起外套冲向医院,到院后立即为患者检查,确认泪小管断裂位置、评估损伤程度,随即迅速穿好手术衣、完成消毒准备。当吴迪走出手术室告知家属手术顺利时,对方紧握他的双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眼科大夫是守护光明的职业,能帮人重见清晰世界,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吴迪常这样说。这份对光明的敬畏,让他把“细致”刻进职业本能。对他而言,每一台手术都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在守护一个人的生活希望。
D 怀揣敬畏守光明 坚守仁心燃希望
我区地处偏远,冬季漫长,老年患者多。许多行动不便或交通困难的眼疾患者,只能在模糊视界中艰难生活。这些年,吴迪的脚步踏遍了八万里兴安大地:他积极参加地区组织的“眼科义诊进社区”“眼科义诊宣讲”“世界爱眼日远程会诊”等活动,诊治基层患者,培训一线眼科医生;他先后深入到漠河、呼玛等林区基层,为国防建设体检新兵入伍、巡诊基层、普及眼科知识贡献力量。从业至今,他培训基层医务工作者及规培人员共20余人,义诊边远山区患者200余人次,巡诊总行程超过1万公里。
除了攻克复杂手术,吴迪还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眼健康领域。作为黑龙江省眼科质控中心大兴安岭地区眼科质控分中心的主任,他积极推动我区青少年近视防治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他常说:“我们要在视力受损前就发现问题,守住患者眼前的世界。”
医院也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先后为眼科购入爱尔康超声乳化仪、拓普康眼前节显微镜,还引进了全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一台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设备。这台设备如同眼科医生的“第三只眼”,能够对眼睛进行高分辨率的横断面成像,让医生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的“剖面图”,精确诊断黄斑部疾病、青光眼等复杂眼病,为高质量诊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医生,吴迪始终坚守医德,坚持尊重生命,不开“大处方”、不搭“多余药”。面对患者送来的红包或聚餐邀请,他一律婉拒:“您康复了,就是对我最好的认可。”同事们时常这样评价他:“吴迪就像老人们的亲儿子,没有一点架子。他常跟我们说‘要让老百姓知道,咱们医院可以开展白内障手术,不用再遭奔波罪。’”
“但愿人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吴迪虽无法令天下无疾,却用手中的手术刀,为一方百姓驱散了眼前的阴霾。在大兴安岭的青山绿水间,吴迪怀揣炽热的仁心,将一个个患者从模糊的世界拉回清晰的眼前。他擦亮的不只是患者的“心灵之窗”,更是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束在林区深处点亮的“光明”,正伴着他的脚步,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吴迪(左一)为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
编辑点评 以仁心温暖患者“视界”
□小扬
吴迪用十五年坚守,书写了一位眼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医生,更是一位心怀桑梓、情系患者的仁医。
他用行动生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吴迪的“仁心”,体现在他放弃可能更优越的发展机会,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的抉择中;体现在为终结我区“十年无法开展白内障手术”的历史,主动求学、潜心钻研的专注里;体现在为患者奔波求医之苦的共情中;更体现在他开设“术前小课堂”化解患者焦虑的细节里。他将对生命的敬畏,化作了每一次耐心的沟通和每一台精准的手术。
他是“扎根乡土”的医者典范。青年时期的吴迪本有更多选择,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兴安人,脚步始终扎根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他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回家乡,更将一份守护光明的希望播撒在林区百姓的心田。他擦亮了患者的“心灵之窗”,点亮的不仅是医患之间的信任之光,更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之光。这份光芒,值得被铭记,更值得被传扬。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