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翔 张凤波
清心为廉,直道则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自古以来,清官廉吏就是大众百姓的期许,更是公平正义的基础。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兰考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张伯行,并引用他写的《却赠檄文》,教育党员干部慎独慎初慎微。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这则只有56个字的经典檄文,简明易懂,便于实践,是党员干部立身做人、廉洁从政的一面镜子。
张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曾任地方按察使、巡抚、礼部尚书等职,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在任福建巡抚时,为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特意撰写了一则《却赠檄文》,张贴于居住的院门处及巡抚衙门的大门上。檄文原文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便不敢逾规越矩。檄文的大意非常明了,官员、百姓阅之皆懂。后来,这篇拒礼檄文被人们誉为清廉从政的“金绳铁矩”。
从张伯行所撰写的《却赠檄文》内容上看,他抱着极大的决心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坚决不鱼肉百姓,坚决不做贪官污吏。在福建做官时,面对当地官员给他布置的豪华官邸,张伯行非常愤怒,斥责当地官员道:“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奢侈用品都是由百姓分担承办的,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到江苏做官时,张伯行提前通告江苏官员禁止铺设官署。上任后,看到官邸四壁徒然,陈设简陋,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张伯行非常高兴。在外地做官期间,张伯行连磨麦子的石磨、拉磨的牛都是从河南老家带过来的,真正做到了不取百姓一丝一粒。
张伯行一生以周敦颐先生的“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自勉。张伯行卸任江苏巡抚时,扬州百姓以水果蔬菜相送,他婉言谢绝。百姓动情地说:“您在任上,只喝了我们江南一杯水;您今天走了,千万不要推辞我们的一片心意!”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棵青菜、两块豆腐,象征“一青(清)二白”。当然,古代清廉从政的人物还有很多。海瑞任淳安县令期间,自己种菜,家人打柴,连母亲过生日时买二斤肉都成了轰动性新闻。李沆任北宋宰相时,家里异常狭小,议事大厅门前只能让一匹马调头,家中的墙壁也是破损严重。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虽然在富裕的江南主政,但他仍然每天都吃粗粮配青菜,被百姓亲切地称为“于青菜”。
张伯行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名官员,尚且保持人民情怀,以百姓心为心,生活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牢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体现的是道德修养。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一名党员干部,只有视名节如生命,才能珍惜岗位职责,慎用手中权力,清廉做官做事。“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体现的是人民情怀。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他们的职责和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如果谁敢把权力当作贪腐的工具,人民就会审判谁,组织就会严惩谁。“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体现的是从政准则。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心里多想百姓一分,百姓所受的恩惠就不止一分;如果多谋取私利一文,其为人便一文不值。站在人民立场上当官干事,就会保持高尚的从政准则。“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体现的是正义操守。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敢于打破所谓的潜规则,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官场腐败就会望风而逃,政治生态就会越加清朗。
《却赠檄文》虽然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清廉从政的一面镜子,仍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