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灵之韧性丈量人生的长度——读余华《活着》

2024-04-28 07:32:39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辛峰

内容简介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在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中,余华占据着我内心中极为重要的地位,从他的作品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余华的作品斩获各大文学奖项,畅销书榜单上他的书籍赫赫有名。余华的书迷说:“《活着》写得太好了。看过以后最大的感悟就是,跟福贵相比,我们遇到的一切都不算事。”有人说,心里苦就读他的书,读懂了这些书,就读懂了余华,读懂了生活。

在《活着》这部小说中,福贵这个人物是中国千百年来劳苦大众直面人生苦难的典型,这个在少年时期历经富贵,花天酒地甚至穷奢极欲的花花公子终于因赌博输得一无所有的时候,当他生命中的物质拥有被命运的大手剥夺之后,余下来的日子才是能够让他看清生命本质的时间。

的确,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困惑许多人一辈子的问题,也是许多人至死都没有悟透的人生命题。我们是为了爱情,为了事业,为了亲人,还是仅仅只是为了自己?我们这样辛苦地活着,接受着命运之中突如其来的种种不幸的摆布,我们被围困其中又无能为力,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福贵输掉了家产、土地、房屋,当他彻彻底底地成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之时,他身上原本的狂妄和骄纵之气也跟随着那些曾经的财富一去不返。这个时候,他才发现父亲虽然口口声声骂着他,却仍然费尽心思地在教育他,让他挑着铜钱担子去还赌债,接受苦难的教育,明白生活的担子究竟有多重。而母亲依然爱着他,妻子更是不离不弃,女儿乖巧懂事。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在丢失了物质财富的时候,福贵才真正地认识到了亲情和爱情的美好,在感动和自责中,他的人生道路正在回到正轨上来,他内心中那些曾经盘桓不去的贪欲开始被一种生命的良善所清洗。就在这个时候,命运把他抛进了乱世战争的汪洋大海,枪林弹雨、忍饥挨饿时他依然没有死,那是因为他的内心之中始终有一个家在呼唤着他。动乱社会的残酷生死考验更加明确地让他懂得了活着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死亡又是一件多么容易甚至随时随地都可能到来的事。

当福贵在归家之后的日子里,经历了儿子被抽血而死的悲痛时,听闻当了县长的战友春生因经受不住文革小将的折磨而死时,他对妻子家珍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这应该是福贵自己的生存哲学,是他在经历了种种的生死之后对人生的彻悟。中国民间一直有着“好死不如赖活”的口头禅,乡土上生活的农民在吵架的时候经常会骂对方:“看谁死在谁前面呀”,而我们在生活中与别人较劲的时候也会说“笑到最后才是胜利”。

活着,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眼中,就是让生命延续下去,让香火流传下去,让生命中那最简单也最可贵的亲情和爱情延续下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经历了一双儿女、女婿与妻子的相继死去之后,福贵依然能够坐在田头对着作者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有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

此刻,作者余华说:“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后来,外孙苦根也死了,只剩下一头和福贵同样老得快死的黄牛陪伴着他度过余留的岁月。

与其说死亡在余华的笔下被写得如此波澜不惊、一往情深,还不如说是福贵的命运在岁月的长河中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千农民正在用自己的肉身和骨头,波澜不惊地向我们呈现着自己直面生死的态度:一往情深。

我想,正是这个词。我们为什么而活着?那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一往情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往情深。这情之中饱含着我们对生命的信仰、对这血肉之躯的宗教般的热爱,我们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追求和向往。

在关于《活着》的读书会上,谈到当前个人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之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勿忘初心、保持童真以及简朴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要让精神归位,就不能让物质全部占据我们的生存空间。我们要清除生命中多余的东西只留下最简单的,如此阳光才能照进来,清洁的空气才会愉悦我们的身心让其清爽、整洁,生命中那些本真的元素才愿意长久驻扎在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