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沐阳
周末午后,在氤氲着书卷气的图书馆里,闲翻几页书,写几页小文,渐渐身心舒爽,压力与烦恼都和着清香的文字慢慢散去。
在如此安静的环境里,不知不觉读完二十多首诗词,畅游在言语无法表达的意境之中。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曾经我总是驰骋于空想,桀骜于虚声,本末倒置,以世俗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终日流连于案牍之间,自然体会不出诗中的韵味。
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表层含义是希望友人在归隐生活中不要忘记游览名山胜川的景色,深层含义也指在学习生活中,不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像游览胜景一般钻研琢磨,“莫学武陵人,暂游桃园里”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及他,苏轼《猪肉颂》尽管语言浅近,文白易懂,但是其中“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一句不仅道出了苏轼潇洒怡然的心态,更是表达出了苏轼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见解——顺其自然,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眼前,是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老先生用清新细腻的笔触,记录着生活中的草木颜色。读汪老文章,像是在嗅一个芬芳的药囊,沁人心脾不说还十分有益处。“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为文雅人所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香气浓,花朵繁盛,花型美丽,白得像晴天的云,文人骚客多不爱此花,认为招蜂引蝶,品格不高。曾经我以为,但凡花者,要么如幽兰般清净自持,要么如红梅般傲雪凌霜,否则再美也是俗物,其实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理解美的心灵。然而汪老却以栀子花的口吻,诙谐地说“去你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以柔软的心灵,包容世界;以豁达的心灵,理解世界,栀子花不因诋毁改其芬芳,人也当直面世界,逆流勇进。
翻开最新一期的《萌芽》,细细琢磨孟炎的《食之味,塔之中》,真是一篇以现实写真的笔法表达对母亲爱与眷恋的好文。一方面是社会与家的碰撞,一方面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在尝过酸甜苦辣后,最爱的还是母亲那一味熟悉的烟火。一开始,作者的进步求学之路艰辛且困苦——日复一日地学习循环,都煮成糊的猪肝色酱汁拌饭,以及一间小小的出租屋,这样的环境下,一颗小小的心脏依旧在坚强地跳动着,那心跳的动力就是母亲的味道。母亲来到孩子工作的城市,坚持陪孩子到学会做饭为止,即使母亲的味道因经历饥荒显得陈旧沉重,母亲对家人的爱,也让她从不放弃生活的希望。她把平凡的生活建立在舌尖之味的基础上,作者得到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从此母亲的味道萦绕在舌尖,成为森林里几点指引道路的星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我轻轻地、深情地抚摩我所读着的书,心中情思翻江倒海不得不一写为快,在紧张学习的间隙,难得一小缕缓慢的时间,在书香墨香中赚得半日悠闲,细品时光,静待暖阳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