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全球27个城市的创新画像,并立体化、多维度深度分析了中国创新第一城深圳的创新密码、创新生态与创新模式。为各地应如何加快城市经济建设,从创新中获得增长新动能,建设强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之城提供了探索路径。
创新铸就强城时代
——读《创新之城:谁在引领强城时代》
□钟芳
全球化时代,众多城市如何通过努力,由大城迈入到强城的时代?《创新之城:谁在引领强城时代》(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通过多角度、全方面的阐释,展现了全球27个重要城市的风貌,并以深圳等国内外大城市为例,解密了城市创新密码。同时,描绘了一幅创新改变城市、改变生活的宏大图景,为各地加快城市经济建设,从创新中获得增长新动能,建设强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之城提供了探索路径。
作者在首章中指出,传统的增长方式,已经不再具有可持续的动力,创新正在成为推动下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尤其是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在很多方面就越接近于国际前沿。此时,就越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当然,一个城市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没有一定的经验累积,想一夜之间实现提质增速,是不现实的,必须经过大量的成功实践,一点一滴汇聚起来,才能由创新之城走向创新强城。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由于人、财、物高度集中,各种思想和技术相互交汇,极易产生知识的外溢,所以,创新活力就会显得格外蓬勃。作者强调,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整合好各方合力,营造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温馨氛围,是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重中之重。
一个城市开展好创新活动,除了要立足自身、激活各种创新元素之外,作者还强调,必须客观冷静地看待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在产业政策方面,中国曾处于后发者的地位,有太多国际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学习。这时,政府可以定向定点地鼓励一些重点产业的发展,并且为这些产业提供税收优惠、补贴以及资金支持。在定向上,可以提供产业园的建设推进创新的集聚。在人才储备上,可以加大对大学的建设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激励创新,加强创新成果向实体经济的转化。同时,必须更多地激发民间和市场的创造力。为此,政府应在提供资源、保护知识产权、强化政策稳定性和稳定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发力。同理,也必须客观冷静地看待地方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众所周知,代表一个国家产业前沿的创新,大多高度集中在少数科技力量集聚、企业集聚的中心城市及周围。因此,中小城市的地方政府要摆脱盲目推动创新的行为习惯,避免不当的重复建设。作者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应越来越转向普惠式的政策。一方面,政府对创新者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就需要下决心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以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的质量和多样性来吸引人留下来。一个地方如果将生活成本保持在一个可负担的水平,服务的质量更好,多样性更强,那就能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到此居住,创新活动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作者认为,一个城市的创新,离不开企业家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它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产业创新方面,在全球27个知名创新型城市当中,高居榜首。其产业创新产出尤为出色。作者进一步分析指出,深圳之所以能在产业创新方面傲视群雄,得益于该市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如知识、技术、资本、政策、管理和平台等。在产业创新的运行机理方面,该市也十分重视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传播、人才流动、设施共享,以此带动了产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为深圳迈向全球产业创新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书既从宏观视角,绘制了全球具有产业引领能力、经济规模优势、创新策源功能、辐射影响效能的27大城市产业创新画像。从环境、投入、产出和绩效四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它们在产业创新方面的发展水平。又从微观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创新之城的成长路径。着重从专利规模、密度,资本市场下的城市创新力,城市内创新的空间分布,以及大学如何引领城市创新发展等四个维度,剖析了创新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增长要素。
本书深度解析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热点话题,为我们打开了创新的空间,活力四射中,更多的城市将一步步走向创新之都,一个强城的时代,也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