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诗情画意——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2025-02-14 07:54:54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内容简介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是徐立京、徐冬冬创作的物候学、美学著作。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生命美学,其中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考。《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从生命观的角度,创新性描绘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宏大而又精微的奇妙体系,阐释了该体系背后的天地之道和对万物生命的热爱,充分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感悟新思考。

节气里的诗情画意

——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甘武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由徐立京著、徐冬冬绘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本书,密切关联人和自然、人和风景、人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承载人们对天地对生命的思悟,当作者用文字把它们描绘出来,当画家把它们定焦成一幅幅画,节气里的诗情画意,加深了读者对中华传统历法的理解和认识。

四季的流转,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里,便是在华美而厚重的文化时空中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作者追寻着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一个节气和物候进行深入解读,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书中每候均配有画家徐冬冬创作的抽象画,收录作者与王蒙、丁一汇、陈来等名家的对谈,从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不同角度,展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国古老智慧对当代世界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老祖宗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又称斗转星移)制定。我国位于北半球,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老祖宗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间隔时间15天,每节气分三候,每候5天,所以有七十二候。这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在这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里,有亘古不变的宇宙天象,有应时而变的物候现象,有自然万物的交叠更替,宏大与精微极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中华历法对四时变化的概括,也是一首简明、纯真、亲切、充满生活气息的对于天地、对于神州、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先祖、对于中国人生命能量的颂歌、情歌。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描述立春节气与初候“东风解冻”,意思是说,天地阴阳之气的继往开来由立春开始,春木之气,也就是消融冰冻、催生万物的阳气,由此开始主宰天地。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如果说立春是春的建始,那么雨水就是真正气象意义上的春天的到来。“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雨水节气的解释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番论极富美感,“散而为雨”,这是天地间多么美妙的景象!从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阳气生发、春风浩荡那席卷天地的气势,消融了冻霜的苦寒,化解了残雪的余阴,阴阳二气相辅而产生的雨水散落如飞花,滋润着万物在初春的和暖里昂扬勃发。

用中国抽象绘画诠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创新展现中国文化。书中精选百余幅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家徐冬冬完整描绘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历时八年创作的画作。以宣纸、毛笔为载体,用抽象绘画语言亲近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使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老树”发出了时代文化的“新枝”。精美装帧,高品质印刷,在品味文字同时,拥有丰富新颖的视觉感受。特别收录名家对谈,多维度解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天地不言,总是用自己最好的姿态告诉我们生存的道理,不过这一切都是要靠我们自己感悟,去觉察,用孔子的话则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跟随这套《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观看大自然的更替,其实大自然也在默默观看我们的人生历程。大家不妨携手一起,在节气里的诗情画意里、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交替中,感悟生命,体会中国人的诗意生命美学,把平淡的日子过成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