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
2025年1月,上海的冬天与大兴安岭的冬天相比,虽然有些寒意,但草还绿着、花还开着,中午时分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还是暖暖的……这是我第一次在冬天来上海。但此时的我,却没有心情体验这大都市的时尚魅力。
这次来上海的主要任务是陪家人看病,心情一直不是很好,直到医生告诉我手术非常成功,心里的这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家人出院后留在上海观察时,我除了照顾家人之外,也没有什么事可做。妻子看我一直心情低沉,想让我放松一下。于是,就对我说:“马上要回家了,今天咱们出去走走,带你去个地方。”我无精打采地回答她:“有什么好溜达的。”她微笑着说:“你是咱地区史志研究室的主任,在宣传党史方面应该带头,中共一大会址你应该去看看,那可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
起初,我还犹豫不定,实在提不起精神,但爱人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令我豁然醒悟,身为党史宣传工作者,能亲身探寻中国共产党的起源,意义非凡。我同意了妻子的意见,去一趟我心灵的圣地——上海市黄陂南路374号中共一大会址(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
到了会址门口,步入广场大门之后,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旗杆下面,装饰着八个红色大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国旗在红色文字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庄严和肃穆。
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乘电梯下楼,13名中共一大代表挺拔站立的群体铜像映入眼帘,拉开“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的大幕。那一刻,仿佛时间的齿轮开始倒转,将我带回了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在那风雨如晦的存亡时刻,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找寻着救亡图存的道路,洋务运动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变法倡导改良救国,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参观时,琳琅满目的展品当中,一部在柴屋里完成的珍贵译著——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在展柜前凝望,我不禁想象,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这本小册子如何像星星之火,在强权势力围堵中传递着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点燃了无数革命者心中的希望,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这里出发,我们党经历千难万险,但始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在一次次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毅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外国势力的打压、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挑战,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奋斗,最终取得辉煌成绩,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在实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
参观接近尾声时,一面鲜红的党旗映入眼帘。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我和妻子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是妻子的提议打破了沉默:“咱俩是共产党员,是不是应该面向党旗进行一次宣誓啊?”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激情。站在党旗前,我深吸一口气,缓缓举起右手,大声领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声音在大厅回荡,有人驻足观看,有人窃窃私语,我全然不顾,一字一句地念着。当“宣誓人王刚”这句话读完之后,我静静伫立在党旗面前许久,内心此起彼伏,热血沸腾,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比神圣和光荣。
从2003年入党,我已有20多年党龄。我参加过无数次领誓和宣誓,可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宣誓。当我一字一句开始领誓,那熟悉的誓词仿若带着千钧之力,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每个字,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责任的传承,是对初心的再次叩问。作为一名经过组织培养多年的共产党员,我越发清晰地感受到身上的使命,我暗下决心,只有将我区党史工作记录好、保护好、宣传好、传承好,把党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兴安岭艰难的发展历史,才能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重托。去年,我们的儿子晨晨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后我们会将党的初心使命讲述给他,让他施展才华,不怕困难,不惧艰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观结束,缓缓走出纪念馆。来时沉重的心情,已被内心满溢的奋斗激情所取代。站在馆外,阳光洒在身上,我感受到了那股从中共一大会址散发出来的跨越时空的力量,此时此刻,歌曲《身在最北方 心向党中央》的旋律在我心中响起:八万里兴安一面面党旗高高飘扬,八万里大岭一颗颗党徽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