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波
1990年12月,我参军来到驻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博克图某边防连。在那里,我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读书时光。
当时,边防连队的住宿条件比较简陋,全连官兵都住在一排排瓦房里。我们班的宿舍位于连队靠南一侧,里面有一半空间是砖和泥砌成的大通铺,上面摆放着战士们的被褥、枕头、挎包等物品。宿舍里没有桌椅,只有马札。
我入伍前就喜欢看书,来部队的时候带了一本《新华字典》和一套《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空闲的时候,我会把这些书从库房里取出来品读学习。为了读书方便,我申请把铺位换到最里侧,这样读书的时候就会安静许多。
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节目,我就把要读的书放在炕沿,坐在铺位前的马札上开始精神世界里的“训练”。尽管灯光被头部遮住了一半,书页一半亮一半暗,但丝毫不影响我读书的积极性。从进入文字世界的那一刻起,我就忘掉了所有的艰辛和寂寞,甚至做起了当作家的梦。
但那时的我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要想走向文学创作这个专业领域,必然要为文化知识积累打基础。那本《新华字典》,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个词一个词地背,还细细研究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临睡前,字典里的文字像一个个会动的玩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有时在梦中,我也会背诵字典里的文字。
唐诗宋词我也爱读。读了韩愈的《雉带箭》,“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我仿佛看到了将军在猎场上满满的信心和巧妙的谋略。辛弃疾的《破阵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反映的抗金将士豪情,陆游写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饱含的报国之志,读来使我感触良多。
除了我自带的书,连队每周还会给各班发一次《解放军报》和军区《前进报》。这些报纸是我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军队发展变化的主要渠道,也是我学习新闻写作和军旅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
记得有一次,我自言自语了一句:“我一定要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文章!”战友们听见后笑着说:“凤波,看好你啊,期待你早日圆梦!”有了战友们的鼓励,我一边看书读报学习,一边创作军旅故事。3年后,我终于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散文。拿到报纸后,我立即写信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分别已久的战友。
时光虽然渐渐远去,但美好的青春记忆犹新。从边防连的新兵岁月开始,我就种下了文学的梦想,并且在阅读中寻找实现梦想的最佳路径。30多年军旅生涯,我从未停止过读书和写作。我常常想,边防连的那段生活虽然艰苦,读书学习的条件也十分有限,但幸而没有纷繁琐事的干扰,使我能够静心读书学习。
不负青春才能学有所获,坚持不懈方能梦想成真。有目标、肯追求,梦想终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