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筹建图书馆的故事,一次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的碰撞。作者杨素秋本是一位教文学的大学老师,她2020年到2021年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期间,用半年时间建了一座图书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一部非虚构作品,记叙了她在挂职副局长期间,负责筹建区级图书馆的经历。这本书不仅描绘了图书馆建设的过程,还深入探讨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书香浸染心灵 文化照亮未来
——读《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有感
□满鑫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似乎习惯了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资讯和知识,纸质书籍和传统的图书馆逐渐淡出了许多人的视野。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遇到了杨素秋博士的纪实文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让我重新审视了图书馆的价值,感受到了书香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感。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讲述了作者杨素秋在西安市碑林区挂职期间,亲力亲为建设一座临时图书馆的经历。书中,杨素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记录了从组织招标、设计装修到书籍采购与编目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困难。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图书馆建设的非虚构作品,更是一份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初读此书,我被杨素秋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在书中,她详细描述了这座临时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尤其是在资金有限、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她还要面对书商与馆配书目之间的潜规则,以及领导对图书馆功能和投入的质疑。然而,正是这些困难,激发了她的斗志,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建好这座图书馆的决心。她这样写道:“我一直在想象这个图书馆。它还没有存在,它不是一个现成的物体,它是水和土,需要我的手先把它们和成一团陶泥,拉伸,揉搓,捏出形状,雕刻花纹。”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选书的过程中,杨素秋坚持“自选”而非“馆配”,因为她深知公共图书馆选书的重要性。选书不仅要在专业性和普世性之间做出平衡,还要在个人趣味与公共意见之间把握尺度。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图书馆变成某些书商的库存倾销处。杨素秋以文人的坚守和抗争,最终守住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图书馆,也为读者留下了一片精神的净土。
除了对图书馆建设的真实记录,书中还饱含着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在杨素秋看来,图书馆不仅是书籍的殿堂,更是思想的温床。它应该承担起引导民众接受新知识的使命,成为思想启蒙和文化讨论的重要场所。在数字信息泛滥的时代,图书馆重拾传统的必要性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还有助于人们在快速变动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然而,每当我走进图书馆,看到那一排排整齐的书架,闻到那淡淡的墨香,心情就会不自觉地平静下来。在图书馆里,我可以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沉浸在书海中,汲取知识和智慧。这种感觉,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
杨素秋在书中,还用温婉的笔调,描绘了西安的风土人情,从回坊的小吃到舞台上的秦腔,从陕北民歌到碑林的文雅风光,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活色生香的西安。她认为,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肺脏,书籍就是人们呼吸的新鲜空气。它让人们的心脏持续跳动,让人们的头脑充满想象,让人们永葆希望之光。这一点,在西安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古城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读完《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我对城市图书馆的价值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座存放书籍的建筑,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文化的象征。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但那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无法替代纸质书籍带来的深度思考和心灵滋养。图书馆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和成长。
合上书卷,窗外的城市灯火,恰似流动的知识海洋在黑暗中闪烁。每个亮着台灯的窗口里,都有人在书写新的文明篇章,等待被某个未来的图书馆收藏。或许这就是杨素秋留给读者最珍贵的启示:当我们建造图书馆时,本质上是在给时空胶囊里投放希望——相信纵使洪水滔天,总会有人在某处打开诺亚方舟的书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