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作者用独到而朴素的文字向读者讲述着一个叫黄沙梁的人畜共居的村子里发生的故事。闲人刘二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村里游逛:他跟虫子玩,看别人劳动,问候枝头的小鸟,欣赏一朵花的微笑;他体会老鼠的艰辛,感受牛马的力量,看风把影子吹斜,丈量一场风有多远……书中刻画了村庄生物共生图景;展现出生命哲学思考;记录着时光流逝印记。作品以“闲人”视角观察草木、动物、风月等自然元素,融合《诗经》式的质朴语言与东方哲思。通过“与虫子玩耍,感受牛马力量”等细节,构建起充满元气的精神故乡。
魂牵梦绕忆故乡
——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殷建成
一口气读完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合上书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久居城市的我,也被作者那细腻质朴的笔触深深打动,不由勾起我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一个人的村庄》分为《人畜共居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家园荒芜》三辑。作者对于乡村的原生态乡风、乡情、乡音进行了匠心的剪裁和艺术加工,半虚构、半实录的书写,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村庄之所以让人向往,主要在于它的宁静、祥和以及与人亲密无间的关系。作者在《我改变的事物》一文中写道:“有时候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刨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故地挖一个大坑。我不想让一把好铁锹在我的肩上白白生锈。”但是,作者话锋一转,“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现在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也显不出谁高谁低。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此时,作者内心的激动他人是无法体会的——他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他帮了时间的忙,让嬗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
在《炊烟是村庄的根》一文里,作者描写村庄里原本关系熟络的两家,偶尔会因为琐事发生些小摩擦,干脆关上那扇冰冷的门,怄气不说话。中午做饭时,两家灶房上的炊烟调皮地缠绕在一起,打了个姻缘结。两个小孩见了,再聚在一起通个气,这消息便传进了两家子的耳朵里,冰冷的门不知何时打开了,两家子的声音也交融到了一起。
这便是关于炊烟的美妙之处,现实在书中得以再现。正如书中所说,“如果刮一阵风,全村的炊烟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而村庄里的人,也熟络有加,因而这个比喻实在是生动形象极了。
村庄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变迁而长久地存在,也有自己的“生存哲学”。在《村庄的劲》一文中,作者写道:“村子里没封顶的房子,可以看出动工前人的雄心,厚实的墙基,宽大的院子,坚固的墙壁,到了顶上却只胡乱搭个草棚,或干脆朝天敞着。”人在干很多事情前都没细想过自己的寿命和力气。有些事情只是属于某一代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者写道:“再大的事也不能把全村人牵扯进去,也不能把牲口全部牵扯进去,总之不能把一个村庄的劲全部用完。”在村子里,有些人的劲是留给明年、后年用的,有些人干的事情我们看不清,多少年后我们才有可能知道他在往哪儿用劲。而这些不同力道的劲,能让村庄持久延续下去。
书中还写道:“树会记得许多事情。”也许对于作家而言,那些树记得的事辽远而空旷,而我手心里正抚摸着的这棵树,记得的事却充满了童真和欢乐。一阵风吹过,它舞动树干,发出“沙沙”的歌声。
这本书最打动我之处,可能就在于它的记录之真实。它总能唤醒我儿时在村庄时的记忆,令我怀念那个美好而又离我渐行渐远的故乡。
阅读《一个人的村庄》,仿佛走在田埂上,踏在泥土里。有泥土的气息,像一锨一锨从土里挖出来的,又像是野地里自然而率性长出的。书中诗性的哲思,是刘亮程对一切苦困的化解和升华。它不是虚饰与矫饰,而是一种态度,一条路径。我们平时只会粗略看一眼的一草一木、一狗一驴一蚂蚁,在作者不刻意的笔下都赋予了生命,有了情感和灵魂。与风、阳光、炊烟之间的心灵对话,能更深地感触到关于村庄的自然美妙以及生命的某种意义。这是一个人对故乡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内心深处的虔诚……村庄里的一切,都被作者写在散文中,刘亮程创造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村庄,也为所有人创建了一种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