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顾往》是作家顾晓阳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全书按作者人生阶段分为五辑:中国人民大学求学往事、新疆军旅生涯、北京胡同生活、八十年代电影界交往纪事以及海外友人记事,通过白描手法重现三十年人生经历的时空切片。书中记录与阿城、姜文、王朔等文化名人的交往细节,运用北京方言和胡同生活场景展现时代印记。
在个人记忆中打捞时代的碎片
——读顾晓阳《顾往:那些奔涌的记忆》
□贺得胜
在时间的洪流中,记忆照亮我们走过的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顾晓阳的《顾往:那些奔涌的记忆》,正是这样一部以记忆为丝线,串起人生百态与时代风貌的散文集。它带领读者穿越岁月的缝隙,窥探那些被尘封的往事,感受人生不同阶段的独特韵味,以及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气质。
顾晓阳以人生的不同段落为线索,将全书分为五辑,每辑都是一段独特的人生旅程。辑一描绘人大校园生活,青春的朝气与懵懂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校园里,年轻的学子们怀揣着梦想与热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那些与同学间的趣事,或因一次考试的紧张备考,或因一场社团活动的热烈讨论,看似琐碎平常,却满是青春的纯真与美好。这一辑,是对校园时光的深情回望,唤起了无数人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那是一段充满无限可能、无忧无虑的时光,是人生中最纯粹的阶段。
辑二聚焦新疆当兵岁月。在边疆的土地上,有烈日风沙,有严苛的训练,更有与长官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对战友的追忆,是对那段艰苦却热血沸腾岁月的铭记。军队生活锻造人的意志,也铸就了独特的战友情谊,在顾晓阳的笔下,这些情感被刻画得质朴而真挚。从日常的军事训练,到夜晚军营的促膝长谈,每一个细节都见证着军人之间的信任与团结,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让读者感受到那个特殊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纯粹而深厚的情感纽带。
辑三带读者走进老北京胡同。胡同,是北京的脉络,是老北京人生活的底色。生于斯长于斯的顾晓阳,对胡同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他复原胡同里的生活场景,邻里间的家长里短,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四合院中的烟火气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老北京民俗画卷。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地域的生活风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胡同生活承载着老北京人的记忆与情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晓阳通过文字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保存下来,让后人得以一窥往昔的北京韵味。
辑四聚焦八十年代电影人。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富于创新与活力的黄金时代。顾晓阳与电影人的交往记述,成为那个时代电影文化的生动注脚。他笔下的电影人,是怀揣梦想、勇于探索的一群人,他们在电影创作中不断突破,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得以了解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脉搏,也看到电影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
辑五记录与诗人朋友及美国友人的交往。与诗人朋友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与共振,他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探讨人生、抒发情感;与美国友人的交往,则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生体验。这一辑体现了顾晓阳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视角,以及他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顾晓阳在书中展现出深情与克制。他用大量笔墨进行人物和时代白描,极少议论,排斥过度的抒情。这种写作方式,看似克制,却让情感更加深沉内敛。他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无论是同学、战友、邻居还是文艺界名人,都个性鲜明。通过这些人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众生相,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例如他与阿城、王朔、姜文、北岛、顾城等文艺界名人的交往,这些人不仅是他生活中的朋友,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创作影响了一代人,而顾晓阳的文字,让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创作背后的故事,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化的繁荣与多元。
从文学价值来看,顾晓阳的文字风趣灵动、幽默轻盈,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体悟。他没有刻意渲染情感,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珍惜。这种写作风格,使全书既有生活的质地,又有思想的纵深,读来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顾往:那些奔涌的记忆》不仅仅是顾晓阳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部时代的记录史。它通过个人的视角,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让我们明白,个人的记忆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时代的缩影。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作者一同经历那些难忘的岁月,感受人生的起伏与时代的变迁,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