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较通俗的考古艺术学术研究著作。从文物中的动物形象、图案、纹样出发,阐述其依据、历史变化、艺术和文化价值,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将这些“小”文章引向古代历史、地理学、艺术和美学等学术大问题的研究。全书分为四卷:卷一主要指向绘画史所关注的表现形式问题;卷二主要是艺术母题的宗教意义;卷三涉及历史与神话;卷四涉及自然、生态等问题。
呈现中华古文明的深厚底蕴
——读《文物中的鸟兽草木》
□甘武进
河南临汝县阎村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的成人彩陶瓮棺上的“鹳鱼石斧图”,是一件史前艺术品,长期受到文物、考古与美术界的重视。它的魅力究竟何在?在《文物中的鸟兽草木》这本书里,作者刘敦愿坦言:“我也曾经进行过一番思索,总的印象是画法天真直率,毫不雕琢,风格简洁,颇有新意,正是史前这个人类的童年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感染力也就特别强烈。”
刘敦愿先生是中国艺术考古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开阔的视野,其系列的扎实研究,集中表现了中国考古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书从出土器物上的动物图案、纹样入手,进行专题研究,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形态的分析,兼顾形式特征与文化意义;史料丰富翔实,视角贯通古今;书中介绍文物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内容涵盖古代神话与民俗、古文献、古代农业史科技史等诸多领域,生动地阐释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观、艺术观,有助于今人认识中华古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
出现在古代器物与画像中的鸟兽草木,题材广泛,映现着先民与自然界生物密切的关联,以及由此衍生的丰富文化意蕴和艺术表现。河西走廊西端的黑山地区,考古工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了大量的以狩猎题材为主的岩画。岩画中动物形象的刻画拙朴、粗犷而又生动写实,如骑马的猎者在追逐一只野驼,驼在狂奔,而高空中一鸟正在翱翔。河北定县出土的西汉铜车饰,用金丝嵌出狩猎题材的画像,其上刻画的人物、鸟兽,总数有126个之多,线条细如毫发,它不仅是罕见的古代工艺精品,也是重要的早期绘画实例。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样,因其通常仅表现兽面,就好像是“有首无身”,因此,被宋代以来的金石家以传说中的饕餮来命名兽面纹样了。作者结合出土文物、民族学资料并参照民间风俗,指出兽面纹样在中国古代不仅起源得早,且延续的时间也特别长久,并形成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突出标志;以后虽渐趋衰落,但其艺术影响犹如涓涓细流,未曾断绝,可以说是中国宗教与艺术方面一块“活化石”。这类兽面往往象征威猛、勇敢、公正等含义,用意直白而明确。
1975年陕西宝鸡出土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车饰,其上人像背部可见双鹿纹饰,作者认为,这或许可作为族属标志,为推测犬戎中可能存在以鹿为图腾的族群提供了线索。此器物应为犬戎族铸造,从器物形制到装饰方法,都自有特色,人物的发饰与装束,与中原迥异,带有鲜明的西戎特征。作者强调:“近三四十年的考古发现有力证明,当中原地区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其周边的所谓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同样在同步发展,体现在青铜文化上,这些族群的冶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艺术创作也往往独具特色并有种种创新,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先入之见。”
山东泗水县岳石文化层曾出土三件夹砂残陶器底,底部印有罕见的羽状叶脉纹。专家鉴定表明:“这些印痕确实是陶坯放置在天然树叶上压印而成,绝非人工的划纹或捺纹,树应属蒙栎或柞栎。”山东多柞栎,柞栎树叶子既然随处可得,岳石文化时期以随手可得的柞栎树叶制陶用来替代布、席等衬垫陶坯,自然合乎情理。此外,岳石陶鼎鼎足划纹中多叶脉纹,过去的描述多称之为“枝叶纹”,这使研究者意识到,当时的陶工很可能是刻意模仿了柞栎的叶脉的形态。
本书通过对文物中的鸟兽草木图案、纹样风格与内涵的深入探讨,为我们搭建了理解古人认知、利用自然资源的桥梁,有助于重构彼时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活图景,追踪古族的迁徙轨迹,进而揭示那遥远的宗教礼仪与精神信仰,全方位地展示了考古材料所蕴含的宝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