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闲饭到换口粮(小小说)——王四爷的“高光时刻”

2025-08-15 07:57:24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中尉

王四爷出生于19世纪末吉林榆树乡下,是个不折不扣的榆树“球子”(“球子”特指懒、坏、贪、穷的人)。四爷家里兄弟四人,他是老小。全家人靠仅有的几亩盐碱薄田种点玉米、高粱和地瓜度日,家中每天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

四爷有点口吃,说话不太利索,在四兄弟中头脑反应最慢、干活最笨、吃饭最行,笨拙的外表下却藏着几分小狡黠。家里人谁都瞧不上他。村里人也势利眼都欺负他。四爷心里明白,自己不争气,对家里人和全村人的白眼习以为常。但他心里恨恨的,盘算着有一天活出个人样,干出点事业让全村人看看。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别人家的男丁都怕抓丁,大家心里明白,抓去当兵活着回来的几率很小,时常有部队经过村子,男丁都躲藏起来,只有四爷不仅不躲,还主动迎上去搭讪,部队里的人看他愣头愣脑,没人要他。1916年,袁世凯病逝,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各路军阀都缺兵,四爷如愿以偿被抓了丁。到部队后,四爷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每次战斗他都猛打猛冲,成了大家眼中敢于玩命的傻小子。在一次战斗中,他一个人端掉了敌方两挺重机枪,硬是用命换了个班长,自己总算有了价值,心里美滋滋的。仗越打越大,四爷的心气也越来越高,后来战事吃紧,他反倒越拼越勇,战功越来越多,竟当上连长了,有了自己的勤务兵。机缘巧合,一日,队伍开拔,恰巧经过自己的村子,四爷心里有了想法,此番必要荣归故里,摆足威风给全村人看看。部队驻扎下,四爷让勤务兵带领士兵到村头自己家去征粮,并告诉士兵:“要的量一定要大,不给,就把当家的抓起来捆到树上打”。勤务兵带领一个班到四爷家把全家老小全部抓起来要粮,四爷家地少,仓里没有那么多粮食,勤务兵便按照四爷的吩咐,把老爷子捆到村头的树上,抡起皮带一顿暴打。四爷的老爹被打得鼻口窜血,全村老少围观,个个噤若寒蝉。四爷躲在隐蔽处看,觉得差不多了,该出场了。四爷冲进人群,抓住勤务兵给了几个大耳雷子,打得勤务兵晕头转向。四爷咆哮:“……这、这是我爹,你们也敢打、打?打、打、打狗不、不、不还得看……主人吗,快、快把他们放了。”

村里人一看是王家四小子,震惊愕然,纷纷议论:这傻小子真混出人样了,了不得!四爷趾高气昂地走在前面,一家老小亦步亦趋地陪着回到家里,此时家里人对四爷的态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爷子看着四儿子,一身军装,盛气凌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嗫嚅地对四爷说:“谁是狗?”四爷讪笑。

1928年,张学良易帜,四爷所在的军阀溃散,士兵如鸟兽散。四爷除了打仗,啥也不会,只能回到村子,每天游手好闲。因是对家里有功的恩人,没人敢攀比,日子过得平淡无奇。四爷在行伍中混过,还当过连长,兵痞习气早已养成,再者,他也到了谈婚成家的年龄,村里人知道他的底细,闺女避之唯恐不及,家人只能打外村的姑娘主意。四爷看上了外村一大户人家的小媳妇,总去大户人家转悠,被大户人家察觉,大户人家仗着人多,失手把四爷给打死了。大户人家怕摊上官司,与四爷家里商量私了,双方达成协议,以赔偿两垧地了结此事,四爷这一生,竟用生命换来了一家人的口粮无忧,出殡时,全家人哭得真心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