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烛照华夏营造——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2025-08-22 08:03:50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是由梁思成撰写的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涵盖了他1931-1943年间的田野调查成果。全书按朝代划分为八章,涵盖上古至清末民初建筑特征演变,结合《营造法式》等典籍研究与佛光寺大殿等实体建筑测绘数据,构建起中国建筑的科学技术分析体系。

科学精神烛照华夏营造

——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子安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的奠基之作,承载着一个知识分子对文明传承的赤诚。梁思成先生于战火纷飞中写就的《中国建筑史》,不仅填补了中华建筑体系研究的空白,更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交织的笔触,揭示了建筑作为“凝固的史诗”与民族精神同频共振的深意。这部著作既是对千年营造智慧的系统性总结,亦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刻唤醒,至今仍为学界经典,更在城市化浪潮中彰显着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1944年的四川李庄,战火硝烟中,梁思成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学术著作。这部承载着文化自救使命的《中国建筑史》,不仅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更是民族危亡时刻知识分子以学术捍卫文明的壮美诗篇。彼时,日本学者已率先展开对中国建筑的研究,而国内学界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时,目睹西方学者对各国建筑史的系统梳理,唯独中华古建筑的研究空白,遂立下“中国人必须书写自己的建筑史”的宏愿。此书的诞生,既是对“欧洲中心论”的回应,更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抢救。

梁思成与营造学社同仁在1932年至1937年间,足迹遍布137个县市,调查古建筑1823座,测绘206组,绘制图纸1898张。这种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文献与实物互证的研究方法,打破了传统史学过度依赖文献的局限。正如他在书中所言:“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他将建筑视为民族精神的载体,通过科学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中国建筑史》的突破性在于其研究方法的创新性。梁思成将建筑构件比喻为“词汇”,将构件间的组合关系视为“文法”,提出以“结构技术+环境思想”为核心的研究体系。他以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为切入点,向上追溯宋《营造法式》,再通过实测宋、辽、金遗存验证理论,最终构建起从明清到上古的建筑演变脉络。这种“由近及远”“文献与实物互证”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研究从模糊走向科学。

书中对历代建筑特征的归纳极具洞见:汉代建筑的雄浑质朴、隋唐都市的宏大格局、宋代建筑的精巧理性、明清装饰的繁复细腻……这些分析不仅基于实物遗存,更结合了对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深刻洞察。例如,他指出宋代《营造法式》的标准化反映了手工业管理的进步,而清代园林的“写意”风格则与文人审美的兴起密切相关。

《中国建筑史》的出版,正值民族救亡的关键时刻。梁思成在书中强调:“民族的自大与自卑,皆源自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他通过科学分析证明,中国木构建筑体系并非“落后”,而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智慧——以斗拱为代表的结构艺术、以院落为核心的空间哲学,均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以客观立场摒弃了文化自大与自卑的极端。梁思成既批判了古代文献中“铺陈华丽,疏于实指”的虚浮之风,也指出砖石建筑体系在长期保存上的天然劣势,强调需通过科学手段还原历史真相。这种理性态度,为后世研究树立了典范。

七十八年后,《中国建筑史》的价值早已超越单纯学术研究。书中对“新陈代谢”建筑观的阐述——尊重传统技艺的“匠意”而非盲目复古——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启示。梁思成在抗战期间对北平古城的保护倡议,以及对新中国成立后“古城改造”的审慎思考,均源于他对建筑史规律的深刻理解。

今天的建筑师在阅读这部著作时,既能从“建筑文法”中汲取设计灵感,也能从梁思成对“结构与美学平衡”的探讨中感悟创作哲学。例如,他对宋代《营造法式》模块化施工技术的解析,暗合现代建筑标准化理念;而对清代园林“借景”手法的分析,则为生态建筑提供了传统智慧。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启示。”这部著作不仅是对古代营建智慧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文化宣言。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守住“营造之魂”,如何在创新中延续传统,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梁思成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铸就的这部经典,始终在提醒我们:建筑史不仅是技术的演进录,更是民族精神的年轮。唯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以开放之姿拥抱变革,方能写好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