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碧血未冷——杨静斋烈士小传

2025-08-22 08:04:10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image.jpg

杨静斋烈士肖像 王笃义提供

□王笃义

杨静斋(1888—1942),名修稳,字安亭,号静斋。梁山县小安山乡杨堤口村人,1888年生,七岁就学,后到东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品学兼优。辛亥革命后,他立志深造,于1913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杨静斋大学毕业后回乡,后又到济南山东农业专科学校任“庶务”。他在任教期间,对本县的各项革新活动大力支持,对反贪污、反恶霸等正义斗争积极声援。

杨静斋是民主革命时期同情我党、支持并参与我党革命事业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刚直不阿,坚持正义,疾恶如仇,一生做出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爱祖国,爱人民,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最后以身殉国,受到党和人民的深切缅怀和永恒敬仰。

1926年起,他先后在安丘、东鹿、阳谷县任承审员(协助县长审理案件)时,由于他忠于职守,秉公办事,深得民众信赖,当地群众曾赠以匾额,以彰其功德。1928年,他在阳谷县任职期间,旧军阀驻阳谷县官兵与当地群众发生了冲突,慑于军阀的蛮横歹毒,无人敢于过问。而杨静斋在剑拔弩张的情况下,以民众利益为重,不怕风险,不怕麻烦,毅然挺身而出,进行斡旋,终使一场即将发生的惨案得以平息,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此后不久,孙良诚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各县都有孙派的爪牙。杨静斋不满军阀黑暗统治,愤然辞职回乡。当时,孙良诚派到东平县的爪牙刘隆震强取豪夺,鱼肉百姓。杨静斋收集其恶迹,连夜写出诉状,发动地方有识之士赴省告状,终于把刘隆震赶出了东平。继之,范学铭任东平县县长,接受贿赂,默许“官钱局”滥印纸币,搜刮民脂民膏,杨静斋目睹此状,义愤填膺,遂带病撰写诉状,由郭复先等人出面,上告到督办公署。几经曲折,终于迫使当局取消了东平县私征税收,“官钱局”也被勒令解散。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消极抵抗,使大片国土沦为敌手。当时东平县县长孙永汉携财潜逃,东平县城一片混乱,教育局局长、国民党员耿仁山趁机进行反革命活动,镇压抗日进步力量,并于1938年春,策动国民党东平县长姚孟源,将从事地下抗日活动的王伯谋、田怀仙逮捕,阴谋杀害。杨静斋闻讯,立即联合郭复先等人组织营救,向姚孟源施加压力,迫使其放出了王伯谋、田怀仙。

同年10月,共产党员刘星、陈伯衡率领十支队挺进纵队,由冠县转战到戴庙一带时,杨静斋积极协助将东平县七、八、九区区队等地方武装编为挺进梯队一团,郭复先任团长。

1939年3月,八路军东进支队挺进鲁西后,杨静斋与杨勇将军密切配合,互相支持,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地方武装,同年6月,寿(张)、阳(谷)、东(平)三县边区工委建立后,为了开展武装斗争,边区工委决定筹枪、筹款组建独立营,杨静斋首先响应,捐献自己的护家武器和粮、款,又发动其他开明士绅捐枪、捐款,共筹集枪一百余支,在杨勇同志的支持下,于月底在寿张集村组建了三县边区独立营。杨静斋四处奔波,帮助边区工委建设区、乡政权,组织抗日救亡团,发动各界知识青年参加抗日救国。

1940年4月15日,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在戴庙成立,由于杨静斋在地方政权建设和抗日救亡等方面贡献卓著,被选为行署委员。此时,因东平湖区地势低洼,长年积水,无法排出,大片土地被淹,群众深受其害,生活无着,饥寒交迫,杨静斋关心人民疾苦而心急如焚,在会上积极力陈东平湖之策。在行署的支持下,杨静斋代表政府与地方知名人士共同组成治湖委员会。资金不足,遂议定以工代赈的方法,发动群众,积极修筑堤防,疏浚河道,苦战五个月,湖水退出,复耕土地五千余顷,使六万湖区群众有了地种,有了饭吃。

1942年,侵华日军大搞“治安强化运动”,加紧对我解放区,特别是华北解放区进行“扫荡”和“蚕食”。地方国民党顽军也乘机制造摩擦,在日伪、顽杂军的封锁和夹击下,不少抗日根据地相继沦为敌占区,环境日趋恶化,斗争十分艰苦。当时,杨静斋任晋冀鲁豫办事处驻会委员。这种形势之下,其家属和亲友对于其投身于残酷斗争放心不下,以其年老体弱为由,劝其不要再外出奔波,暂时隐蔽起来,以防不测,杨静斋却瞒着家人,继续投身民族解放事业,随机关转战到濮、范、冠一带,这一年9月27日,日军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对我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杨静斋在濮县城北杏子铺被敌人包围,抵抗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