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兴安:大兴安岭抗日记忆

2025-09-05 06:34:2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image.jpg

东北抗日联军三路军三支队烈士纪念碑。 王刚摄

□王  刚

听老人讲,每年初春,兴安岭上满山盛开的杜鹃花(人们也称“达子香”)是兴安岭上抗日英雄们用鲜血染就的,那一朵朵怒放的鲜花,仿佛仍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和百姓。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片林海雪原之间,曾有无数爱国志士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又有多少人记得,那些为了民族解放与保卫家园而付出生命的英雄姓名。

以往,我对大兴安岭抗日历史的了解是零散而片面的。只偶尔在书籍或网络中读到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在此地与日伪军作战的故事,却始终未能形成系统、深入的认识。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地区档案馆系统整理了大兴安岭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我有幸参与其中。通过搜寻散落的档案片段,寻找抗日英雄在这片土地上的战斗足迹,我逐渐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完整、更深刻的理解,对抗日英雄的壮举肃然起敬。

档案,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用档案讲述这段悲壮往事,无疑是最好的教科书。据史料记载,1929年(民国18年),大兴安岭地区呼玛、漠河、鸥浦——这“上江三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政筹备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长驱直入,东北全境沦陷,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尽管远离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主战场,但“上江三县”的爱国志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引领下,毅然举起抗日的旗帜,点燃抗日烽火。1931年(民国20年),黑龙江省边防军驻漠河县保安第九中队队长李龙图率部“起义”,砸毁电台,释放囚犯,带走县长,于12月21日转进黑龙江中游地区投身抗日队伍。次年1月,鸥浦、漠河驻军第八、第九两队官兵300余人攻克呼玛,继续向黑龙江中游地区挺进参加抗战。1937年(民国26年)秋,漠河金矿地区西口子工人乔树桐、边明兰等人组织“爱国军”,于9月18日在乌码金矿发动武装暴动。胜利后又攻克八道卡金矿局、西口子日伪军据点,队伍扩至80余人。在计划进攻漠河时,遭日军百余人“讨伐队”围剿,因寡不敌众最终退入苏联。在这片热土上,还涌现出许多各族儿女联手抗敌的动人故事。他们以不同形式参与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彰显出兴安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轻轻翻开《中国共产党大兴安岭历史》党史正本,第一章便记载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在大兴安岭的抗战历程。让我们共同回顾那段被尘封却不应被遗忘的岁月——1941年12月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联三支队遵照抗联总部指示,为开辟大兴安岭、黑嫩平原游击区,自喜桂图旗札敦河向东出发,徒步250多公里进入大兴安岭南麓,在宝吉金矿对180多名将士进行冬训,并先后攻占宏西利、会宝沟等金矿。在闹达罕金矿,他们与日军“讨伐队”激战,王钧、赵喜林等多名将士负伤。与此同时,日伪当局迅速发动冬季“大讨伐”,向呼玛河金矿区大举进攻。三支队决定迂回伊勒呼里山,重返嫩江平原展开游击作战。

1942年2月,日军指挥官铃木喜一率“讨伐队”在库楚河一带设下重兵埋伏。在王明贵、陈雷的指挥下,三支队自黎明血战至深夜,百余人队伍仅25人突围。他们决定前往苏联休整,途中再遭日伪军袭击,数名战士牺牲。2月26日,抗联三支队12名将士从呼玛县旺哈达渡江赴苏联,途中又1人牺牲,最后只有11人安全到达苏联。这段史实表明,抗联三支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始终面临着饥饿、严寒与战斗的死亡威胁。尽管兵源不足、弹药匮乏,却三越伊勒呼里山,转战两千多公里,历经大小战斗30余次,攻克日伪金矿、伐木公司、村屯据点22处,成功牵制敌军数万兵力,点燃了大兴安岭抗日烽火,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抗联三支队将士不畏牺牲、奋勇冲锋的精神,已成为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组成。书中还提到,他们在大兴安岭战斗期间,得到了许多当地群众和鄂伦春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援,这些人民的力量,实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石。

直至日本投降,“上江三县”民众的反抗从未停止。农民、警察、少数民族等发起多次小规模抗争,打死打伤日伪军,尤其1942年12月,呼玛县筑路劳工夺枪击毙日本人,并投奔在苏联的抗联部队,这一事件震动“上江三县”,令日伪军心惊胆战。

一张珍贵的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示意图档案图片,再次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迅速溃败。1945年8月起,驻扎在苏联伯力、海兰泡方面的部分苏军,向呼玛、漠河、鸥浦三县的日军发起进攻。8日凌晨,苏军进驻呼玛县的金山镇、旺哈达、新街基、湖通镇等地。9日,呼玛县长栾凤仪携副县长及全体警察、职员与日本人仓皇出逃。13日,苏联军队进驻呼玛县城。与此同时,鸥浦、漠河的日伪人员也纷纷逃散,至此,“上江三县”光复。罪大恶极的铃木喜一带人逃入山中。鄂伦春族山林队决定起义,并一致同意消灭以铃木喜一为首的日本侵略者。次日中午,鄂伦春人邀日本官兵共进午餐,趁铃木喜一不备之时当场将其击毙,其余日军也被消灭。盘踞外河一带的日本侵略者,终被彻底铲除。

兴安岭上的抗战历史,既有惨烈悲壮的低谷,也有群情激昂的高潮。无论何时,“上江三县”人民始终顽强抵抗,为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切将永载史册。

整理至此处,我深深被这段历史所震撼与感动,英雄们勇击日寇的壮举令我敬佩。作为兴安儿女,我也为他们感到无比自豪。他们是我们永恒的榜样;作为一名新时代档案工作者,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英雄。我将认真记录、宣传与传承这段红色记忆,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英雄事迹,继承东北抗联精神,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为我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