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雨腥风中的慷慨奔赴——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

2025-09-12 09:54:1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内容简介

《千里江山图》以1933年设于上海的党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描写了上海特别行动小组在实施“千里江山图计划”时克服各种困难危险,勇敢完成任务的故事。该小说原汁原味地还原历史氛围,原原本本描述事件经过,故事情节铺陈奇崛,并夹杂了复杂的世态人情,使得这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既真实传奇又对人物刻画精细,也做到了叙事的文学性与内含的思想性有机融合。

血雨腥风中的慷慨奔赴

——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

□王增林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公布后,我特意买来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读了一遍。

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推行白色恐怖政策,上海租界内外,国民党特务横行,他们动用一切手段,意在肃清我党在上海的地下力量。根据党中央安排,一直坚持在上海的我党中央领导人浩瀚同志,必须转移到苏维埃“红色之都”江西瑞金。为确保领导同志安全离开上海、顺利到达瑞金,中央派遣特派员到达上海,传达中央指示,建立地下交通线,执行护送领导人转移的任务。路途遥远,辗转千里,地下党组织将这一行动计划命名为“千里江山图”。

围绕这一计划,我党英勇的地下工作者与国民党“中央党务调查科”上海站、上海警备司令部和南京“特工总部”机关,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涌现出一批舍生忘死、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

小说塑造了一批地下党人的英雄群像——陈千里、方云平、凌汶、卫达夫、林石、陈千元、董慧文、梁士超、秦传安等。故事开篇,因地下党组织中潜藏着敌特派遣的内奸“西施”,导致许多参会者在上级特派员传达任务之前被捕。狱中,地下党员们经受住了刑讯考验,特务机关始终无法得知“千里江山图”的具体内容,更不知浩瀚同志身在何方。为了“放长线钓大鱼”,敌人允诺他们缴纳保释金(即铺保)后将其释放。出狱后,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排查内奸,接收上级情报,多方组织谋划,落实构建交通线任务。最终,他们挫败国民党特务的重重阴谋,保护浩瀚同志顺利离开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完成了“千里江山图”的计划。

书中许多英雄形象令人动容:精明强干、运筹帷幄的上级特派员陈千里;为掩护特派员在理发店壮烈牺牲的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方云平;被包围后在煤场与特务殊死搏斗牺牲的中央特派员林石;执行任务南下广州遭国民党潜伏特务杀害的女干部凌汶;赴汤蹈火、假意投敌将敌人引入圈套的卫达夫……最令人震撼的是故事尾声:为转移敌人视线、掩护陈千里完成任务,上海地下党组织中数位同志主动在敌人掌握情报的地点聚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这些执行掩护任务的同志最终一同被敌人抓捕,入狱后在同一天被敌人杀害。故事中的英雄们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明知地下工作危机四伏,时刻面临杀身之祸,却依然义无反顾,置生死于度外,用生命保障了“千里江山图”计划的实施。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极具可读性。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白色恐怖、特务横行的社会背景下,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明枪暗箭,刀光剑影,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作者精心构思,对潜入我方的特务“西施”的排查过程抽丝剥茧,直至故事尾声才揭开谜底。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距今已有九十多年。今天,我们读着这本书中上海白区地下党的斗争故事,回望那些为革命成功、建设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先辈们,不禁为他们的崇高献身精神肃然起敬。如今我们享受的岁月静好、山河无恙,正是源于无数先辈的前赴后继、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