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深情驻守——读《守山:我与白马雪山的三十五年》有感

2025-09-19 10:22:4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刘小兵

内容简介

该书讲述了肖林与同伴用青春与汗水,满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守护白马雪山区域的滇金丝猴等野生动植物的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通的精神境界,呈现了作者在守护白马雪山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呈现了众多环保人三十五年风雨兼程守山的动人场景,真挚传递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炽热情怀。

环保工作者肖林,在人文纪实类作品《守山:我与白马雪山的三十五年》一书中,从个人成长和工作经历的角度,讲述了他与白马雪山的渊源。在这场跨越三十五年的守山历程中,五彩经幡始终猎猎飘扬在这片高原之上,守望雪山就是守望家园的执念,如同一条精神脉络,贯穿于以肖林为代表的一代代“守山人”心中。三十五年,作者用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光华,深刻诠释了“尊崇自然、敬畏生命”的环保理念。

白马雪山位于云南德钦县东南部,是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支巴洛河的分水岭,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生物资源十分丰富。1983年,这片神奇的土地诞生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从此,高山针叶林、山地植被垂直带自然景观和滇金丝猴,被列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书中主人公肖林自小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初中毕业,他便被招进白马雪山自然保护所,成了一名坚定的环保工作者。全书以舒缓的笔调,描摹了肖林、奚志农、培布、钟泰、龙勇诚等一大批环保人扎根边地,守望雪山的群像。在探讨“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的命题之余,书中更将古老而神秘的藏地文化,以全新的视角呈现于读者面前。

曾几何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固守“靠山吃山”的祖训,依托着白马雪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过着闲适的生活。然而,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仍有少数不法分子心怀侥幸,盗木、偷猎等违法现象屡禁不止。面对这一困境,出于对环保事业的热爱,肖林和他的同事们除了一面向当地百姓宣传国家环保政策,解读生态条例,引导大家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守法公民;另一面对那些破坏生态的行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他们把藏地传统的“转山”习俗,虔诚融入守山行动中,以一腔正气筑起了一道巍然不动的环保长城。

书中以平实的语言,鲜活再现了众多环保人三十五年风雨兼程守山的动人场景,真诚传递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情怀。嫉恶如仇的肖林,坚毅顽强的奚志农,智勇双全的培布,忍辱负重的钟泰,热情似火的龙勇诚……这些朴实果敢的汉藏队员,晓行夜宿,终年累月穿行在自然保护区的山林沟壑,只为守护这片土地天更蓝、水更碧、林更茂、地更沃;只为让这古老而悠久的藏地文化,愈加芳香醉人。

其中,为了探求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行踪,掌握其种群、类别、数量及活动规律,肖林和他的同事们不畏艰难,常年蹲守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区。他们天当被,地当床,早出晚归,时常在杂草丛生和乱石密布的环境下,一藏就是好几个小时。经过漫长的十年守候,终于捕捉到滇金丝猴的身影,并逐渐摸清了它们的出行路线和生活习性,为这一珍稀物种的繁衍与后续保护,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除了滇金丝猴,生活在这里的猕猴、雪豹、林麝,扎根在密林里的独叶草、云南杉、秃杉等一批国家濒危的动植物,都是肖林和他的队员们倾力保护的对象。为了采集到更多更有价值的生态资料,他们常常身背超重的行囊,深入保护区的每一片土地,半个月的时间追踪相关动物行踪,半个月的时间用来做植物样方。为了节省往返时间,他们吃住都在林间。后来为了考察的方便,干脆在沿路建了一些简易的据点,种上许多农家小菜。咀嚼着这片大地上的碧绿蔬果,感受着这一路阳光雨露的滋养,尽管风雨兼程数十载,青丝变白发,眉间添皱纹,甚至因守护保护区的一草一木遭来旁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们却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他们的心始终炽热,投身环保事业的精神始终昂扬。

巍然高耸的白马雪山,不但是自然界神秘圣洁的象征,更以澄澈和俊朗的姿态,代表着天地间的正义和威严。正是这种浩然正气和清隽风骨,让一代代“肖林”们执着地守护着这方圣土,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世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