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忠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万物争艳之后刚刚归于沉静,又被晒秋的热闹沸腾起来,从南国的婺源,一路到北国的松辽大地、大兴安岭,都在把心情和收成晒于秋阳之下,与秋共语,与太阳对话,体味那份别样的情愫。山里山外,西寨东村,在广袤的大地上开启一场盛大的传统晒秋仪式。
晒秋,原不过是把成熟的五谷和山珍从山中地里收回家里,再摆到太阳底下。然而这简单的过程,已然成了秋天的一种仪式,一种传统农俗文化。
素有“东北大粮仓”之称的黑龙江拥有世界著名黑土地的美誉,堪称晒秋的广阔舞台。大兴安岭把晒秋晒到国际博览会,晒出了经济价值,建三江农场晒秋晒出了“世界粮食黄金带”的美誉,长白山把人参晒出了国门。
晒秋,多彩山珍香气四溢。长白山脉的秋天,色彩斑斓,山川烂漫,仿佛一幅绚丽的秋日画卷。人们背起篾篓,穿行山间,把采自大自然生态山货摊在当院、墙头、屋顶,让它们接受秋阳的光照。
棕褐、乳白、绛红、微白的榛蘑、白蘑、松树蘑……像被检阅的士兵方队排列在地上的席子,或被串成一串串挂在墙上。待大雪寒天之日,来一锅小鸡炖蘑菇,烫壶老酒,顿时,微醺的暖意漫开;黑木耳在竹席上聆听秋天丰收的歌儿;松茸菌与晨曦交融,散发淡淡幽香;猴头菇改不了“猴性”,总让人想多看两眼。
人参,是黑龙江、吉林的一宝,代表东北地域鲜明特色。立秋后,参民把采挖回来的鲜参,用清水冲洗干净,或整根,或切成片晒干,有的深加工成人参粉,开发制作成奶液、香皂等化妆品,远销国际贸易市场,换回外汇。
榛子,晒干才会脱去捂了一夏天的绿色外衣,一粒粒像赭红的珍珠,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五味子,宛如一颗颗红玛瑙。
晒秋,山外人家也毫不逊色。他们把人的命运,人的热情,人的需要,倾注其中,东北土地丰沃,雨水充沛,田畴蜿蜒,生长出各种各样的绿色蔬菜,仅豆角就有十多种:九月青、黄金沟、红金钩、架豆王等,这些豆角最适合晒干菜的当属扁豆、马掌、老母猪耳朵和豇豆角,它们的特点是平扁、细长,豆粒少,用刀斜切成片,或用剪子剪成细丝,挂在绳子上晒太阳。其他豆角可以像土豆、茄子一样烀熟晾晒。土豆切成一片片,摆在盖帘上,茄子放在木板上接受阳光的沐浴。东北要晒的干菜品种繁多,无可不晒。青的紫的萝卜干、干白菜、甜菜英子……就是冬天储存的大白菜、大葱,也要晒上一晒,这样好存放。
东北晒秋源远流长。因冬天寒冷,过去物流不畅,为解决漫长冬日吃菜问题,劳动人民用智慧摸索出把青菜晒成干菜储存起来的办法,形成了一种传承。
如今冬天吃的都是新鲜蔬菜,为什么还有人晒干菜呢?隔壁的姥姥说,晒秋,晒不掉的是故乡的味道。尤其小鸡炖蘑菇,铁锅炖大鹅,猪肉炖粉条,都是东北的名菜,不放干菜就失去了家乡的特色和风味。
晒秋,仿佛置身于浓墨重彩的画卷,一年一度,准时到来。秋日的阳光洒落在晒秋的地方,让人们感受到晒秋的味道香甜,流淌着晒秋的温情。秋天总是那么蓝,那么晴朗,像是专门为晒秋而明媚的。
晒秋,晒的何止是粮食、山珍,分明还有那即将逝去的季节。秋阳照在晒秋人的脸上,映出岁月的痕迹,像极了人生——将鲜活的日子慢慢晒干,晒成一段值得回味的歌谣,晒成对黑土地的眷恋,倾听故乡的秋风细语,存住心灵诗意的秋光,期盼明年的美好希望。
晒 秋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