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入兴安:一名新警的成长手记

2025-10-17 08:20:25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晨雾还没散尽时,我已踩着轻快的步伐走在林间小道上。新林的秋不似南方那般缠绵,总带着股松针特有的清冽,像刚从山涧里舀起的泉水,沾着草叶的潮气往衣领里钻。

和寒凛的冬不同,去岁冬日,我从江西的赣鄱大地来到了祖国的最北端——大兴安岭。感觉那时的寒风仿佛直扎进我身体的每一个毛孔。

我喜欢看秋日里的兴安,因为这是我人生里第一次看到如此赤诚热烈而又含蓄淳朴的秋。樟子松的针叶开始镶金边,风一吹,细碎的金屑就簌簌落在青石板路上,铺出一条会发光的小径。年初植树节栽下的幼苗有些还裹着防寒布,顶端却冒出新绿,像个攥着绿拳头的小家伙,执意要与初秋的微凉较劲。我蹲下身正了正幼苗的支撑杆,指尖触到泥土里未干的露水,凉得人心里发颤——这是林区最珍贵的馈赠,连秋阳都舍不得晒透,只把光揉成碎金,轻轻洒在苗尖上。

红林林场退休的张大爷和我很聊得来。“平时多来串串门,我儿子不在家,上南方了。”雾气刚好漫过他家中窗外的群山。不一时,推动雾气的风在河面荡开一圈圈银纹,把岸边的树都映成了流动的画。我想起了远在家中的父亲母亲,也一定有人在我的家乡替我守护他们的平安,雾气就这样慢慢地漫上了我的眼。

午后回值班室的路上,遇见采山的大哥刚要骑着摩托上山。他指着远处的山坳说:“再过十几天,那片树就该红透了,跟着了火似的。”我顺着他的目光远眺,此刻的远山绿中还带着一点点的浅黄色,那黄色却已藏不住热烈的性子,像蓄着阳光,只等一阵秋风,就能燃成漫山的火焰。

坐在椅子上,我把今早记录的辖区情况填进登记表,笔尖划过纸页,窗外的秋阳正透过玻璃窗,在“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标牌上镀了层暖光。暮色漫上来时,我站在值班室门口望山。远处的林海渐渐融进黛色里,唯有几棵早熟的不知名的树,像被夕阳点燃的火把,固执地亮在山腰。晚风裹着松脂的香气掠过耳畔,兴安的初秋从不是凋零的序曲,而是山林用最温柔的方式,把春夏的生机酿成了绵长的诗。而我们这些初来到兴安的人啊,有幸成为诗里最新鲜的注脚。“塞北残阳,是她的红妆,一山松柏作伴娘”,这首歌一遍遍地循环着,摇曳在这秋日的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