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素日》是一部诗集,收录了鲁微2020年以来创作的99首精短力作,分为三辑:世间、向远、窗下。鲁微的诗歌既有诗歌地理方位,又是精神世界延伸,既彰显独特的创作个性,也浓缩着个人经验和情感记忆的文学想象,比如《看一群蚂蚁搬家》《走在一面高墙下》等。
人与诗的双向映照——评鲁微诗集《素日》
□布日古德
鲁微的诗集《素日》,呈现了一位诗人如何在文字上直面现实,以诗笔记录内心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热切的追求。现实生活中的鲁微心境平和,无论栖居于大兴安岭,还是居住在省城哈尔滨,他始终以低调姿态拥抱日常,在琐碎中发现光芒——那些被常人忽略的生活碎片,在他的眼里皆是闪烁的金粒,是饱含苦辣酸甜的平平仄仄的生命韵律。
在他的文字里,诗人总以多元视角探寻诗意化的生活。卷首诗《不同的遇见》便展现这种通透:“每一个人,走在世间/会遇到高山/会遇到大海/过不去的山/看看山峰就好/越不过的海/听听涛声就好//”。诗人以一颗平常心观照“雪雨风霜”“密林丛生”。坦然书写:“每一个人,走在这世间/都有不同的遇见/无论道路多远/都能走完///”。这种豁达贯穿全书。
人诗互证的第一个要件体现为法国象征派诗人瓦莱里提出的“时而我思,时而我在”哲学观点。这种将日常细节升华为生命体悟的创作实践,在《看一群蚂蚁搬家》中尤为显著:“在暴雨来临之前/我轻轻挪开了那些树枝和石子/很多蚂蚁/顺利通过//蚂蚁们走了,暴雨如期倾下/在雨中/我有一种开心的感觉”。诗人对微小生命的守护,折射出对世界的温柔以待。而《想当一位农民》中“没能弄懂职场的规矩/也拒绝同流合污/很想慢下来/更想停下来//看看天空/逗逗小鸟//然后,耕种几亩地/翻地、育种/施肥、拔草/把双脚插进土地里/汗水浇到土地上/十成土地也许只收一成/就已经满足//幸运的话/可以在田里的树下/得到一只野兔///”的叙述,则通过具象化的田园想象,勾勒出远离喧嚣的精神桃源——这正是诗人“以诗证心”的典型呈现。
人诗互证的深层映照,揭示了诗人内外世界的辩证统一。“我是诗中的影子,我在生活中的践行”。现实中的鲁微内敛审慎,其诗歌却涌动着丰沛的情感张力,这种内外反差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创作主体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常于香烟缭绕中静思,在缭绕青烟中寻觅破解生活迷局的密钥,如同《抵达》中傲立雪山的意象:“和盆地无关/也漠视平川//兀自凸起的山石/与白雪,相依相伴/紧紧相连///山,源于压力/雪,源于背叛/雪山先是被冷落/后又被逐出了平原//千里之外/雪山接受严寒/一步步抵达了蓝天//雪之下,山石因陡峭而壮观/山之上/白雪因高洁而耀眼///”。诗中冷峻的山石与澄澈的冰雪,既是自然景观的凝练刻画,更是诗人直面困境仍坚守精神高地的隐喻。这种“诗中在场”的自我投射,如(《生命无间》《北琴海》《为什么活着》《蒙古高原之漠北》等诗歌),使其创作既保持浪漫主义的诗意飞扬,又深植于现实土壤的艰辛跋涉——当读者沉醉于文字构筑的浪漫王国时,往往难以察觉诗人背后历经的坎坷与淬炼。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8月版的《素日》以三辑结构,收录99首诗作。诗歌的本质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故而更适合作为叩问生命真谛的哲学载体。虽然这部诗集在物理体量上并不宏大,却凝聚着以精粹文字承载情感浓度与精神指向的诚挚追求。
鲁微诗歌的美学特质,首先体现为充满温度的对话意识。诗人以对话者的姿态展开精神晤谈,在亲切的对话中消弭隔阂,既如挚友般解疑释惑,亦似亲人般传递温情。其次,其创作注重微观叙事的艺术深耕,善于从平凡场景中提炼崇高意蕴,以洗练文字直抒胸臆,借由精心营构的意境传递美好愿景,形成独特的象征美学体系。再者,作品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诗人在精神气质与个性风格的交融中实现自我超越——如《抵达》既展现个体对抗平庸的勇气,又暗合当代人追寻精神高度的集体潜意识。最后,其诗歌蕴含深刻的哲思维度,既有大兴安岭山脉赋予的雄浑气魄,又葆有松花江水浸润的澄明心性,在率性书写中达成天地万物的诗意和解。
作为清醒的创作者,鲁微始终在生活哲思中锚定精神坐标,让每首诗都成为情感的归舟与思想的灯塔。
黑公网安备2327220200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