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家风 一世情长

2025-10-24 08:31:41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刘兴燕

我和爱人结婚整整二十四年,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他作为我的终身伴侣?我笑称,我俩“缘”于他家优秀的家风。

我俩是经别人介绍相识的,他并不高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貌平平,却一笑起来人显得格外阳光。记得第一次去他家,他一进屋就开始点炉子,接着就去父母和弟弟的房间拿脏衣服来洗,我要帮他,他说井水太凉。后来我才知道,他父母工作忙,从小就是他做家务和照顾弟弟。一番忙碌后,他独自系着围裙在厨房熟练地忙碌,而他的父亲则坐在沙发上陪着他七十多岁的姥姥聊天,窗外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脸上,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

一天夜里,他妈妈突发心脏病,他和弟弟第一时间轮流把妈妈背到医院。第二天我去医院看望时,他妈妈已经好转,但看到他眼睛红肿,和他膝盖摔得青肿,再看他的模样,倒真应了“立如芝兰玉树,笑如朗月入怀”的形容。

当年公婆成婚后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从讷河搬到加格达奇时,根本没有钱买房子。后来公公带着两个年仅十来岁的儿子,硬是亲手盖起一间土房,这才算定在加格达奇安顿下来。他们自己种菜、养鸡、养羊,自己便渐渐宽裕起来。在事业上,公婆从未因为生活艰辛而放弃进步,婆婆克服了婚后家庭琐事多、负担重,年龄偏大等种种困难,坚持完成中文本科自学考试,单位里多次获评为先进。公公是名校医,他经常会让我在网上帮他购买医学类书籍,每天背“汤头歌”是他的必修课。

公婆退休后,我们都劝他们颐养天年,不必再操劳。可他们根本闲不住,他们觉得还能为人服务、创造价值就是最大的享受。公公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开垦一片田地,每次我们去,他都会喜滋滋地把自己种的小菜端上来。爱文学的婆婆业余时间钻研中国诗词,她创作的诗歌已经有一部分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看着他们乐在其中的样子,让我深刻体会倒陶渊明笔下的“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的幸福。

公婆家有很多老物件,比如当年他们结婚时的被子、穿旧的衣服,甚至年代久远的瓶瓶罐罐,搬了几次家以后仍妥善保留着。至今我家里从来不担心停水,因为我有一口公婆送的水缸,据说年龄比我爱人都大。起初我以为他们是念旧,后来才明白,他们是真节俭。比如掉在地上的一粒米,婆婆也会拾起,她说自小父母就一直告诫她,浪费粮食就是“罪人”。退休以后的公公外出都会骑一辆老式自行车,我们一度担心安全让他坐公交或者打车,他的回答是:“环保省钱还锻炼身体。”如此节俭的他们偶尔也会有奢侈的时候,比如会特意绕路买姥姥爱吃的车厘子;我们一回去吃饭,桌上必定摆满各种时令海鲜;给孩子塞上厚厚的助学红包……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勤俭就是福报,但他们在生活中的偶尔“小奢侈”,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那份浓浓的化不开的爱。

每次家庭聚会,公婆总不忘叮嘱我们:“在其位,谋其政。”做教师就要做到爱生如子,做医生就要做到医者仁心,做公务员就要为百姓谋福。每当看到一向慈祥的公婆说起这个话题时,总会神情严肃,我们便不敢懈怠,深知“爱与规矩”才是最好的家教。

公公退休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私立医院当主治医师,待遇优渥,我们都替他高兴的,可是有一天他却主动提出辞职,问及原因,原来是院长要求他给患者多开检查单、用贵价药,公公坚决反对,就和院长发生了争执,自然放弃了这份在外人眼里的“好工作”。后来公公开了间小诊所,很快在附近就有了声望,不少患者打车来找他看病,因为在他这看病不但态度亲切、药价亲民,而且一次能看好的绝不会让你来第二次,公公常说“昧良心的钱打死都不能赚,不然夜里睡觉都不踏实。”

我一直觉得,爱人是我最美的年华里最美好的相遇。人们常说门当户对,我想这不仅是经济条件的匹配,更是两家家风的契合。只有在相似家风的浸润下,我们才会成长为拥有相同正确三观的人,才会彼此吸引,成为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