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教育是什么?
是去洞悉、去体验、去驰骋,让学识如繁星汇聚,在理论与实践淬炼中,看见闪耀的自己。是一个生命塑造另一个生命,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职业教育亦是如此。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学习,不仅能“谋生”,更能“逐梦”;不仅是“好就业”更是“就好业”。近两年,学校走访企业220家,拓展实习、就业岗位近千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75%以上,用人单位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学生中涌现出了以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彭博、“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温旭日和全省优秀共青团员陈宇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400人,教职工283人,占地44万平方米的学校,建有高端手术模拟室、ICU模拟病房、综合实训基地、版画创作基地等75个校内实训室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10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拥有大兴安岭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大兴安岭寒地中药产业研究院,大兴安岭寒地药材与智能产业研发中心及兴安文化研究所等多个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文化传承创新平台、职业培训服务平台。
——设有7个二级学院、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和1个基础学科教学单位,开设25个高职专科专业;建有6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森林草原防火技术、林业技术两个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形成了重点引领、特色发展、辐射带动的专业建设格局。
——牵头组建由65家“政校行企”单位组成的大兴安岭地区职教联盟,参与组建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协同多所国内外优质院校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成功并非一日可成,而是久久为功。纵观办学历程,荣光、磨砺、梦想交织延展,昨日、今朝与未来交相融汇,饮水思源,不忘来路。
从1968年秋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期,大兴安岭特区革委会办置了一期一年制的师资短训班,到1971年4月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前身之一的大兴安岭师范学校正式成立,而后,大兴安岭卫生学校、大兴安岭林业学校、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大学也陆续筹建,再到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决定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档次,实行四校合并,成立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随着2002年2月1日,省政府下达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建立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批复》:同意组建大兴安岭职业学院。自此,中国最北大学在兴安大地安家落户。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学院办学之初便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城市建设紧密衔接。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深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革新,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 学院秉承“德能精进 德艺双馨”的校训,创建“立德强堡垒、树人在最北”党建品牌,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2014年,学校被评为黑龙江省骨干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和2019年,学校两次入围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全国500强;
2021年,学校森林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专业群被立项为黑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
2022年,学校二级学院建设改革得到省教育厅、省地编委批复,“1+X”证书试点项目达到10个;
2023年,学校获批黑龙江省高职与本科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林业技术专业与佳木斯大学园林专业开展“高本贯通”合作,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突破。
2024年,省教育厅下达批复文件,同意学校教学教辅机构调整意见,批准设立漠河文化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创新与发展合作处,学校办学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建校22年来,学校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万余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今,学院迎来新发展机遇,掀开新历史篇章,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提质升级,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深刻认识“双高计划”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抢抓有利契机,将“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调整为:以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为依托,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支撑,强基固本,攻坚克难,力争进入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行列。
以“办一所学校,促一方产业,兴一座边城”的宏伟目标,全力推进漠河文化旅游学院建设;与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圆满承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黑龙江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仪式暨‘三省一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年度工作推进会”“2021中国寒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寒地中药产业研讨会”和“2022年大兴安岭地区寒地中药产业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
今天的所有努力,都将是学院美美与共明天的更大蓄力。
学院以新能源产业学院、漠河文化旅游学院建设为契机,向北发展布局,向上对接争取,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合作新模式。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能力为核心,加快寒地中药产业研究院、寒地药材与智能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开展林下中药材栽培研究,组织科技人员为基层乡镇、林场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培训,助推我区“双寒”产业发展。
燃起心中的热爱,舞动青春的澎湃,怀着闯荡世界的本领,谨记行而不辍的教诲,越过高山大川,抵达梦想之巅。
金秋九月,秋风与学子平分秋色。来自全国的学生走进这一方广阔绚烂的天地、这一片驰骋纵横的原野。在诸多专业的相互碰撞下,在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呵护下,在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引领下,他们描绘着美好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