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间感受民族文化——大兴安岭旅游业蓬勃发展纪实

2024-09-09 06:37:3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在“最后的猎人郭宝林”家庭博物馆里,郭宝林的老伴为游客讲解展出物品。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光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舜 王语嫣

九月的兴安,秋高气爽,山清水秀。一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坚持“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季旅游”发展理念,全方位发展特色旅游,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的重要指示精神,让兴安旅游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塔河县十八站乡,鄂伦春风情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总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风情园,投资6954.51万元,园区内餐饮、住宿、娱乐功能齐全,斜仁柱造型住房、风情旅游木屋让游客尽情体验鄂伦春民族的独特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进鄂伦春风情园东侧的射箭场,游客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射箭场内配有8个可移动靶位和8个固定靶位,西侧则设有骑马场,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鄂伦春这一“马背上的民族”骑射的乐趣。“好像真的来到了传统鄂伦春族的狩猎场景里,真的太有趣了!”游客郭子源体验完兴奋地说。

坐落于鄂伦春族村民族广场附近的鄂伦春民俗馆,让更多的人“邂逅”鄂伦春、“走近”鄂伦春。民俗馆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现有展品400余件,全景式、立体化展现着鄂伦春族的精神信仰、图腾崇拜、游猎生活、服装用具等,让鄂伦春文化走进游客心中。鄂伦春风情园、鄂伦春民俗馆对游客免费开放,今年,已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

十八站乡鄂伦春“最后的猎人郭宝林”家庭博物馆为游客打开另一道通往鄂伦春文化的大门。郭宝林老人手中紧紧握着鹿哨,神情专注,他深吸一口气,将鹿哨凑近嘴边,“嘟——”一个悠长而又极具穿透力的声音瞬间响起,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呼唤,在场游客的思绪仿佛被这鹿哨声牵引着,仿佛回到了鄂伦春族渔猎的时代……在这样的氛围中,郭宝林夫妇为游客们慢慢讲述过去鄂伦春民族的生活,让大家零距离感受鄂伦春非遗文化的深厚韵味。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孟威向记者介绍,今年,十八站乡结合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开办国营十八站鄂伦春手工艺品店,还与黑龙江数字创意产业集团达成合作。截至目前,鄂伦春族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达67万余元,为乡村振兴全面提速带来了“1+1>2”的叠加效应。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为持续推进兴安建设贡献鄂伦春族力量。”孟威饱含信心地说道。

深挖民族文化要素,打造文旅特色IP,是吸引游客的奇招。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打造特色文旅内核进行宣传推广只是第一步,而体验和服务是接住“富贵”、留住游客,变“流量”为“留量”的关键。

走进位于加格达奇北山森林公园脚下的红旗红自驾驿站,温馨的氛围扑面而来。作为加区首家免费的自驾驿站,它为前来“找北”的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这里的服务太周到了,我们一路上都很顺利,到了这里更是觉得贴心,让我们在旅途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来自上海的游客费月龙满意地说道,“驿站的工作人员还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周边的景点,让我们的旅行更加丰富多彩。”

红旗红自驾驿站中设有健身房、阅览室、茶水间等场所,周边分布着加油站、新能源充电桩、公共卫生间等公共配套设施,手册、地图、晾衣架、洗脸盆、洗手液、一次性塑料袋等日用品在这里也一应俱全,游客们可以随时取用这些免费的物品。在驿站二楼的多功能室里,还放置了母婴用品,提供给有需要的人群。同时,红旗街道还张贴了24小时值班电话,游客随时可以拨打电话联系街道的工作人员解决问题和困难。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游客们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红旗红自驾驿站的成功打造,离不开红旗街道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一年来,红旗街道围绕省、地、区安排部署,紧密结合工作任务,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我们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不断完善驿站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区红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于红信心满满。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化作踏实苦干、攻坚克难的持续动力,是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心声。大兴安岭将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各项工作,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上探索新经验,在打造独特旅游品牌上迈出新步伐,在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在激发旅游市场活力上展现新作为,为八方游客带来更多惊喜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