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录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佳宁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殡葬,牵系千家万户,关乎百姓民生。近年来,我区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保护为底色,全面推进殡葬事业改革,通过殡仪馆国有化、服务公益化、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等举措,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惠民殡葬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发展之路,让“身后事”不再成为负担,把“伤心事”办得省心、放心、暖心。
转私营为公益——民营殡仪馆全面国有化,回归民生初心
曾几何时,“捆绑消费”“天价停尸费”等殡葬服务乱象丛生、问题屡禁不止,百姓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际,要承受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2019年,地委、行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殡葬改革,用心用情做好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寄予厚望的殡葬服务工作,将“民营殡仪馆收归国有”列为十项民生实事之首。这一决策背后,是地委、行署直面重重阻力的担当与魄力。民营资本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既得利益者抵触强烈;部分殡仪馆存在法律纠纷与合同遗留问题,改制涉及复杂的资产清算与人员安置;加之公众对政策效果的疑虑,改革推进可谓步履维艰。
道路曲折处,更需策马扬鞭。面对重重困难,地委、行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财政、司法、民政等多部门联合攻坚,先后召开30余次专题会议,制定“一馆一策”改制方案,通过法律谈判、政策补偿、公益宣传等方式逐步化解矛盾,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2019年底,漠河市、呼玛县、塔河县、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加格达奇区的民营殡仪馆全部实现国有化管理,殡葬事业全面回归公益属性。这一突破性举措让殡葬服务从“营利场”回归“民生岗”,殡仪馆收归国有后真正实现了业务管理规范化、收费标准化、制度正规化,切实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这一改革不仅重塑了行业秩序,更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解了民生痛点,使我区成为全省率先将全区民营殡仪馆全部收回国有的地市。
零收费惠民生——十项政策全免,领跑全国殡葬普惠
从“葬不起”到“零花费”,我区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在全省率先构建起殡葬服务全链条普惠体系,用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彰显为民温度。
2018年,全区率先突破传统模式,针对户籍人口实施殡葬服务“四项全免”,覆盖遗体接运、暂存、火化及骨灰寄存等核心环节,当年即实现全区殡葬基本服务“零收费”。
2020年,政策再度升级,在原有基础上推出“五项全免”,新增100元以下骨灰盒免费政策。到2022年,惠民力度达到新高度,专职司仪服务、悼念厅使用、一次性纸棺、花圈及挽联费用同步纳入免费范畴,形成覆盖殡仪全流程的“十项免费”政策体系。至此,从遗体处理到告别仪式,从基础服务到人文关怀,群众无须再为“最后一程”支付分文。
在完善服务项目的同时,我区更以开放姿态打破地域限制。除加格达奇区外,其余六个县(市、区)全面推行“户籍无差别”政策,非本地户籍人口同等享受殡葬费用全免。这一突破性举措让“他乡亦故乡”的温暖照进现实。据统计,我区殡葬惠民政策年均减免费用约400万元,人均减负达1800元。
从四项到十项,从本地到全域,大兴安岭用持续创新的政策实践,书写了一份殡葬服务零收费的民生答卷。
强基建优服务——现代化设施升级,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聚焦解决群众殡葬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地委、行署将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点工程,以“强基建、优服务”为目标,统筹规划、高位推动,投入8941万元资金,全面实施殡葬设施跨越式升级,着力破解传统殡仪馆设施陈旧、服务滞后等问题,打造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的民生地标。
全区各地闻令而动:科学选址、倒排工期,全力推进。自2019年起,加格达奇区、呼中区、呼玛县、塔河县、新林区、松岭区等地先后新建现代化殡仪馆,漠河市殡仪馆完成升级改造。松岭区、塔河县、呼玛县、漠河市等新建的6处骨灰寄存堂投入使用,形成覆盖全域的殡葬服务网络。新建的加格达奇安德园殡仪馆,阳光大厅可纳千人追悼;呼玛县、塔河县骨灰寄存堂庄严肃穆,四季绿意环绕。新建殡仪馆全面推行服务革新,取消传统守灵制,倡导无烟祭扫、鲜花祭祀等绿色殡葬理念,提供可循环祭奠用品。同时,设立24小时殡葬服务热线,在馆内设置“一站式”服务台,安排专业人员值班,为丧属提供政策咨询、流程引导、心理疏导等全流程服务。
我区以“破旧立新”的决心推动殡葬设施升级,不仅重塑了殡葬服务的民生温度,更通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服务的专业化,为边疆地区民生事业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新风护生态——绿色树葬润林海,文明新风入人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区以树立绿色、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相融合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我区先后将松岭区、新林区和呼中区列为生态树葬先行试点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不改变林地草地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科学划定国有天然林地的固定区域,利用林间空隙实施生态树葬,实现了林地资源保护与殡葬服务的复合利用,为全国节地生态安葬提供了可复制的“兴安方案”。
试点工作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统筹生态树葬布局,创新“林葬结合”模式。采用可降解骨灰盒,取消传统卧碑,使用大理石或木质等纪念牌,用柔性挂绳悬挂在树干上替代,保护林地资源。选择樟子松、落叶松作为树葬树木,支持单人、双人或家族式安葬,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定位墓穴,便于精准祭奠。配套完善了园区道路、标识指引、纪念设施等基础设施,并推出惠民树葬政策,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树葬宣传与实践,引导群众转变传统殡葬观念。通过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推广等方式普及生态安葬理念,逐步形成全社会支持绿色殡葬的良好氛围。
2024年,我区的生态树葬工作在全省节地生态安葬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做了典型经验发言,《大兴安岭地区推行生态树葬的经验材料》得到了省长高度认可和圈批,并要求在全省推广。
截至目前,三个试点区已成功安葬69位逝者,树葬园区内绿树成荫、环境静谧,既满足了家属追思需求,又提升了林地生态价值。加格达奇区、塔河县、漠河市已完成生态树葬园区选址,即将进入施工阶段;呼玛县正在进行选址论证,确保项目稳妥落地。按照规划,到今年年底,生态树葬将实现全域覆盖,让“美丽资源”真正转化为“民生福利”,惠及更多群众。
严监管暖民心——阳光服务透明化,赢得百姓好口碑
瞄准殡葬服务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我区坚持以“监管+服务”双轮驱动为核心,全面推行阳光化、透明化的殡葬服务模式,破解行业积弊,以更暖心举措重塑了群众对这一特殊服务的信任。
为根治“暗箱操作”,全区殡葬系统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和明码标价制度,每个殡仪馆在显著位置公示全部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及惠民政策,并实施“六公开”制度。同时,通过“三统一”原则,服务收费公示板、确认单、明细单内容完全一致,确保家属在治丧全程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当地聚焦服务细节,打造“一站式”服务台与惠民窗口。工作人员主动询问家属需求,细致讲解“减免殡葬服务费用”等政策,殡仪馆引入可循环祭奠用品,如环保花圈、电子香烛等,既降低丧属经济负担,又减少资源浪费。
“从接到电话到仪式完成,每个环节都规范温暖。”一位逝者家属在意见簿上这样写道。通过建立意见箱、服务回访等机制,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阳光殡葬”成为兴安民生服务的金色名片。
改革未有穷期,惠民永不止步。我区以殡葬改革“小切口”撬动民生“大幸福”,用国有化保障公益性、全免费彰显普惠性、生态化守护绿色根基,书写了新时代林区殡葬事业的动人篇章,不仅大幅减轻群众丧葬负担,更以暖心服务赢得林区百姓赞誉,这项改革不仅是黑龙江省的标杆,更为全国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兴安”力量,让民生温度与生态之美在这片热土上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