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群众生命之源——我区织密化冰期地表水水质、饮用水水源安全防护网工作纪实

2025-05-08 07:59:43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气温升高,融水裹挟着泥沙、杂物流入河道,地表水水质及饮用水源安全面临不小挑战。”近日,记者跟随地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巡查时,三级调研员陈婧强调“要做好水质提升‘麻雀战’专项行动,加强流域周边工业、农业、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有效推进化冰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面对化冰期特殊风险,地区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加强2025年化冰期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防范的预警函》,明确各县(市、区)责任分工与排查重点。同时,出台《大兴安岭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长效监督管理工作方案》,构建起常态化监管机制。

据了解,地区生态环境局组织各县(市、区)对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及上游地区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整治生活生产垃圾、畜禽粪污等“藏污纳垢”问题,确保饮水安全。“我们组织召开水源地会商会议2次,累计组织48人的巡查队伍,对全区32个水源地开展‘地毯式’检查,建立详细台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水环境科陆鹏宇向记者展示着厚厚的巡查记录,“在黑龙江堤岸旁,我们及时清理了一处因积雪覆盖而隐蔽的生活垃圾堆,消除了污染隐患。”同时,现场检查组对塔河县十八站林业局、呼玛县三卡乡水源地问题进行帮扶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确定水源地重新调整划分事宜。

为强化融雪化冰期的地表水环境风险防控,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会同地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大兴安岭地区国省控断面水质提升“麻雀战”融雪化冰期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成立地县两级工作组,建立网格监管及包保联络机制,组织各县(市、区)开展化冰期污染源排查整治,同时成立检查工作组,赴各县(市、区)开展现场帮扶检查,利用无人机航拍、现场核查等方式,对断面“画像”范围污染源分析研判,目前,呼玛河口内、塔河大桥等11个国省控断面周边污染源与“画像”范围污染源一致,未发现人为因素影响水质问题。

在甘河加格达奇上断面,记者遇到正在开展巡查的加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魏巍。“融雪期面源污染风险大,我们重点核查沿岸农田化肥农药使用、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情况。”加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张茂楠一边操作检测设备,一边介绍,“我们对断面每月开展两次排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污染源。”

在甘河讷尔克气断面上游,随着“嗡嗡”的轰鸣声,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开启低空巡航任务。“这是我们新启用的‘空—地’一体化巡查模式。”加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迟天琪向记者介绍,“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能精准定位河岸周边的生活垃圾堆积、污水直排口等隐蔽问题,并采集影像数据建立流域环境档案,为精准治污提供有力支撑。”记者在现场看到,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清晰显示出河岸一处疑似排污口,工作人员随即前往核查,及时排除了隐患。

污水处理厂的规范运行,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环节。在加区玉浙污水处理厂,检查组实地检查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数据传输、尾水排放水质等关键环节。“进水负荷稳定,(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