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佟程程
仲夏时节的大兴安岭,群山苍翠,松涛阵阵。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火灾系统治理的开局之年,大兴安岭地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成功打赢“平安清明”“五月攻坚”“六月决胜”三大战役,高效处置12起雷击森林火灾,平均扑救时间仅2小时29分钟,实现了“三个不发生”的工作目标。
这份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地企协同、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防火体系在发挥作用,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防火成效。
未雨绸缪固根本
责任落实如磐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区深谙防火工作重在防患于未然。春防以来,地企协同机制高效运转,29名地(厅)级领导、166名县(处)级干部、684名科级干部分片包保,签订“三清单一承诺”5389份,将防火责任压实到战区、林场、村屯。通过“旬调度、月攻坚”的战役化推进,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部署防火工作,开展联合督导检查2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0余个。
防火意识入人心,绿水青山方长存。围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筑森林防火防线”的主题,全区开展防火宣传教育“七进”活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全覆盖。国家森防指、应急管理部组织开展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媒体行”活动深入大兴安岭,17家媒体联动报道,营造了全民防火的浓厚氛围。
科技赋能强预警
四网融合显神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严峻的防火形势,我区大力推进科技赋能。春防前迭代升级的森林防火感知系统,构建“四网融合”的雷击火监测体系,探测效率提升2.59倍。按照“重点布兵,靠前布防”原则,修订春防兵力布防方案,24架航空消防飞机随时待命,全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全部上岗到位,125次扑火演练锤炼队伍,严格执行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建立健全联合调度应急指挥工作机制。全区共投入兵力14383人,各类装备齐全,确保高效处置火情。
5月份以来,我区气温持续升高,面对频繁的雷电活动引发的12起雷击森林火灾,所属地区第一时间发现、报告火情,地防指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集中优势兵力,空地协同作战,累计投入兵力3654人次,林地过火面积161.55公顷的火灾均在2小时29分钟内得到控制。
人工增雨作业更是锦上添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5次,298万吨降水有效降低火险等级。新版森林防火感知系统投入使用,解决了数据互联互通问题,预警监测和指挥调度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与人力协同,实现了“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这种科技赋能的防控模式,有效提升了防火效能。
众志成城聚合力
联防联控显成效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4月份以来,我区深化“四个联防”机制,地、县(市区)局两级签订联防协议51个,与周边地区签订联防协议构建起无火同防、有火同扑的区域协作网络。在重点区域设置检查站、管护站,严格落实“十有”“一盒火”制度,高火险期安排92支3050名专业队员靠前驻防,大型装备随队前置。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草原防灭火队伍驻地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四网融合的雷击火监测体系、升级版防火感知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正推动防火能力向现代化迈进。这种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强大的防控合力。
站在仲夏时节的林海之巅远眺,层峦叠翠间跃动着勃勃生机。这份来之不易的防火答卷,凝聚着无数防火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随着火灾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新质科技力量持续注入,大兴安岭必将筑牢更加坚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为祖国北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这片辽阔的林海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那是生态文明最动人的乐章,也是兴安林海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