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薄肉厚、香气扑鼻的吊香瓜。
核心阅读
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富足惬意的生活……近年来,加区白桦乡下辖的五个行政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一切都源于白桦乡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各村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激发农户增收潜力,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发展经济、探索致富之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小小吊香瓜让你“瓜”目相看——加区白桦乡实施“一村一品”促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欣丽 王瑶
盛夏六月,加区白桦乡白桦村的吊香瓜迎来了开园季。听闻头茬瓜已经熟了,记者寻着悠悠瓜香,走进了村民张桂珍家的瓜棚。绿意盎然,瓜香四溢。阳光透过棚膜洒下,一个个吊香瓜在翠绿的瓜藤蔓叶间泛着诱人光泽。
“快尝尝,可甜了。”张桂珍顺手摘下一个,轻轻一敲,瓜应声而裂,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轻轻咬上一口,皮薄肉厚,汁水丰盈,清甜的滋味在唇齿间迅速蔓延,唤醒沉睡的味蕾。这脆爽甘甜的独特口感,正是白桦吊香瓜的魅力所在。
今年,张桂珍和丈夫精心打理着7个棚室、12000余株瓜苗。“这几天正忙活着采摘头茬吊香瓜呢,瓜还在秧上的时候,老主顾的订单就来了!”张桂珍笑着说道。她家3500平方米的瓜田,预计总产能达2万斤。凭借上乘的品质和口碑,白桦吊香瓜在市场上拥有极高的人气,平均售价可达每斤7元。
为何白桦村的吊香瓜这般出众?“我们村的吊香瓜种植有近30年了。”白桦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叶长青道出关键。砂壤土质提供了根基、昼夜温差大且光照充足的气候是基础,而棚室种植技术的持续精进则成为品质飞跃的“催化剂”。“棚室就像气候调节器,”叶长青比喻道,“白天它能更好地蓄热、夜间有效保温,配合充足的光照和通风管理,使得吊香瓜的口感和色泽都出类拔萃,糖分积累比露地种植高3~4度,也有效破解了高寒地区无霜期短的种植难题。”
如今,吊香瓜种植在白桦村已颇具规模。10万平方米的棚室区内,52户村民人均拥有15年以上种瓜经验,他们凭借精湛技艺与丰富经验,持续优化种植技术,保障吊香瓜品质稳定提升。
依托连年增长的产量、消费者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白桦乡精心打造“加区白桦香”绿色招牌,成功让这颗“土生土长”的田间果实“华丽变身”为市场明星产品,成为乡村特色产业的闪亮名片。
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还带动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棚室里,除了瓜农们忙碌采摘、包装的身影,还涌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听说这里可以自己采摘,就想着带着孩子来感受一下。”“香瓜可真甜,口感脆脆的真不错,买几箱给外地亲戚寄过去尝尝!”游客们穿梭在绿意盎然的瓜棚间,亲手采摘色泽鲜亮的吊香瓜,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间地头。瓜棚变身为沉浸式的体验园,白桦吊香瓜的“甜蜜引力”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旅消费。
从“提篮小卖”到“品牌加持”,一箱箱印着“加区白桦香”品牌LOGO的白桦吊香瓜,正从这里发往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白桦“香”真正地飘出了白桦乡。瓜香跨越千里,品牌声名远播。
小小吊香瓜,写就白桦乡乡村振兴的“甜味”故事。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乡村振兴的“金疙瘩”,白桦村正以吊香瓜产业为重要支点,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道路上稳步迈进。亮眼的数据印证着产业的蓬勃发展。2024年,白桦村吊香瓜产量突破40万斤,产值超300万元,年增长率达5%,村民人均收入10余万元,吊香瓜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瓜”。
“加区白桦香”的名声越叫越响,农户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腰包鼓起来,日子富起来,这正是白桦乡“村村有特色 户户有奔头”特色农业产业的生动实践,也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着源源不断的“甜蜜动力”。
编辑 点评 吊香瓜里的致富密码
□晓雪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区白桦乡的吊香瓜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产业蜕变——从“土生土长”的田间果实“华丽变身”为市场明星产品,其成功转型背后是白桦乡精研种植技术、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因地制宜深挖乡村特色产品,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智慧实践。
白桦乡根据吊香瓜生长需求科学种植,不断完善棚室种植技术,保障产品质量双优。打造专属品牌,使吊香瓜从“提篮小卖”升级为“品牌营销”,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出田园采摘项目,吸引游客体验采摘乐趣。科学的决策加上不断拓展的产业链,使得吊香瓜的香气愈发飘远。如今的白桦吊香瓜果香味美、人气旺,已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瓜”。
白桦乡吊香瓜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科技赋能,更要找准特色、创新思路、持之以恒。当每一个乡村都能找到自己的“吊香瓜密码”,共同富裕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