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瑶 王欣丽
2017年,加区白桦乡东山村在东北严寒的黑土地上播下了草莓产业的“希望种子”。历经数年耕耘,如今已发展出40栋大棚、2万平方米的种植规模,带动10余户农户走上致富路。
走进村民王淑玲家的草莓大棚,迎面而来的一股热气混着香甜的草莓味。嫩绿的叶子下,一个个鲜红的、粉白的“小可爱”挂在枝头。“夏至节前,驻村工作队的党员干部帮忙联系的,头茬“淡雪”草莓都卖到漠河去了!游客能品尝到咱们‘黑’土地种出的‘白’草莓了!”王淑玲笑着说。
一颗颗草莓,如同散落在绿叶间的“宝石”,从昔日寒冷的黑土地“跃”上消费者的舌尖。近年来,东山村以“党建+”为引擎,驱动草莓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村党支部精准把脉,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将棚室草莓种植作为突破口,闯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兴村之路。
曾经东北的严寒气候被视为水果种植的“禁区”。然而,东山村的“探索者”们却独具慧眼,战严寒、破禁区,积极想办法、出点子全力推动东山村特色产业发展。
驻村第一书记刘云龙告诉记者:“村两委通过和沈阳农科院进行沟通,帮助有种植意向或想改良品种的农户协商购苗、培育等相关事宜,联系种植专家帮助农户优化技术手段,丰富草莓栽培模式。在种植前期,工作队、村两委多次入户了解、查看各种植户棚室育苗生长情况,帮助联系解决技术问题,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当东山村的草莓首次推向市场,便以其高品质迅速俘获了消费者的心,成为备受青睐的“寒地红宝石”。
东山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还帮助村民引进2000株新品种“白雪公主”白草莓进行试种植。经过一年的试种,发现该品种不仅能够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而且成熟后的白草莓口感更加香甜。2024年,村里引进口感更佳的“淡雪”草莓品种1万株,经过3个月的种植,收获喜人。红草莓产量每栋棚3000斤,价格每斤15元;“淡雪”草莓每栋棚可产2000斤,价格每斤可达35元。相比之后发现,白草莓每栋棚可多增收近2万元。
在销售方面,东山村党支部一方面积极联络周边批发商、商超;另一方面,巧借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精心打造“东山农家采摘园”品牌IP。随着草莓采摘游迅速走红,每逢周末及假期,绿意盎然的大棚里人头攒动,游客们扶老携幼,亲手采摘鲜果,尽享田园野趣。草莓红了,日子火了,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以莓促游、以游兴莓”的良性循环,成功构建起“产、储、供、销、游”一体化的现代产业经营模式。
“头两年心里也打鼓,现在一个棚的年收入顶过去好几亩地!”作为东山村草莓种植的代表性人物,王淑玲抚摸着挂果的草莓秧,满脸喜悦地向记者介绍。2024年,她种植了4栋大棚草莓,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纯收入超过10万元。
目前,东山村共有40余栋草莓种植大棚,预计年产量能达12万斤,年产值可超160万元。一颗颗小草莓,正持续为村民增收致富注入强劲的“甜蜜动力”,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从寒冷贫瘠的乡土,到草莓飘香的胜地,东山村以“党建+”为笔,以草莓产业为墨,在广袤田野上奋力书写着“村村有特色、户户有奔头的乡村振兴答卷。
村民王淑玲手捧着丰收的“淡雪”草莓喜笑颜开。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