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生金草 药香变财香——加区白桦乡实施“一村一品”战略促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三

2025-07-22 08:02:43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image.jpg

白桦乡加南村千亩赤芍花海盛开。

□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瑶 王欣丽

盛夏的大兴安岭,清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掠过加区白桦乡加南村。踏入村口,千亩赤芍花海如绯云漫卷,36种中药材在展示园里舒展枝叶,防风细叶轻摇、金莲花黄蕊闪烁;温室大棚内,丹东草莓的甜香与盘锦柿子的果香交织,工人们正忙着为藤蔓整枝打杈。这幅“药田生金、花海引客”的图景,正是加南村以中草药种植为核心蹚出的特色产业振兴路。

“咱这大兴安岭的冷,恰恰是种药材的宝!”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伟蹲在赤芍田埂上,粗糙的手掌抚过带露的叶片,黝黑的脸上漾着笑意。作为土生土长的加南村人,他最懂这片黑土地的禀赋——寒地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长出的药材有效成分远超标准。依托“寒地龙药”这一独特优势,村里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坡地、荒田,建成5000亩现代化种植基地,专育苍术、赤芍、白鲜皮等道地药材。

如今的种植基地早已不是“面朝黑土背朝天”的旧模样:1000亩育苗基地里,智能温控棚保障种苗四季生长;2000平方米仓储库配备恒温系统,确保药材不受潮霉变;5000平方米晾晒场铺设透气网格板,让药材自然风干保留药性。数据见证着变迁:31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年产药材超百吨,66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益,基地年用工量突破2万人次,村民在“家门口”务工,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不少外出打工青年回村就业。

走进4700平方米的方钢桁架棚室,自动喷淋系统按照中控室指令精准补水,水珠在草莓叶尖凝成晶莹的珍珠。“咱种的丹东九九草莓、大连柿子,不用化肥农药。草长了就人工拔,虽然费事儿,但保住了这片黑土的劲儿,种出来的蔬果主打一个纯天然!”从育种到采收,合作社建起全链条绿色标准,让果蔬、药材都带着“寒地有机”的印记。

“这是赤芍,能活血化瘀;那是苍术,能祛湿健脾。”36种中药材按药性分区栽种,步道旁的科普牌配着药用典故。孩子们蹲在金莲花丛前闻香识药,大人则钻进采摘园体验采摘的乐趣。“游客来了能赏花海、学药理,还能在农家乐吃铁锅炖山鸡、贴玉米大饼子。”李伟指着不远处的土灶台,铁锅正冒着热气,“我们把‘药文化’融进‘乡村游’,让客人来了就不想走。”2024年,合作社新修了观景木栈道、药材科普墙,预计下半年果蔬批量成熟后,每月能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旅游收入将为村民再添红利。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卖原料到搞深加工,从单一农业到“药旅融合”,加南村把一株草药做成了富民产业。寒地黑土上,药香与花香缠成线,传统种植与现代科技织成网,曾经沉寂的村庄正舒展产业兴旺的新画卷。“你看这赤芍花,去年开了半亩地,今年铺了千亩田,咱老百姓的日子也跟这花似的,一年比一年红火!”李伟望着漫山花海,眼里的光比盛夏的阳光还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