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许长伟)漠河林业局中心苗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推进保障性苗圃建设。目前,这座规划总面积1256亩的现代化苗圃,一期工程已建成840亩核心生产区,年产各类苗木突破1500万株,为大兴安岭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坚实种苗支撑。
在育苗技术领域,该苗圃采用“双轨并行”培育模式。针对兴安落叶松等乡土树种,采用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苗木成活率提升15%、生长周期缩短1年。对西伯利亚红松等珍稀树种,创新应用变温快速催芽技术,200斤西伯利亚红松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后,发芽时间缩短、出苗率达标。这种“精准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有效破解了高纬度地区育苗成活率低、周期长的难题。
生产管理方面,苗圃构建起“四维协同”机制,即通过“党建+生产”深度融合,组建党员技术突击队攻克炼苗抗逆性难题;运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400亩作业区精准灌溉;建立“苗情日报”制度,每日监测5000余株样本生长数据;创新“错峰生产”模式,于6月初集中完成西伯利亚红松移苗作业,较传统周期提前15天,大幅提升效率。
数据显示,依托保障性苗圃培育的优质苗木,漠河林业局已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造林73.89万亩,推动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