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积极备战“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1.4万余名防汛人员,950台应急抢险保障车辆全部待命

2025-07-30 07:51:32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闫悍江)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区上下拧成一股绳,以实战演练筑牢应急防线,以隐患排查扫清安全盲区,以物资储备夯实保障基础……一系列防汛备汛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全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度汛“防护墙”。

记者从地区应急管理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区多次专题部署防汛抗旱工作,推动各级各类防汛预案不断细化完善。各地各部门始终将责任扛在肩头,通过“早分析、早准备、早预警、早行动”的闭环机制,牢牢掌握防汛主动权。

地委行署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及省防指部署要求,不仅举办全区防汛专题业务培训班,还先后召开4次防汛专题会、地委委员会议,层层压实责任、传递压力。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县区一线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现场督办、限期整改”。与此同时,全区建立地企协同机制,明确1346名各级防汛责任人,地县两级应急指挥部实行每日调度制度,确保各项防汛措施落地见效。

为打好防汛主动仗,全区已召开多场防汛抗旱会商会,出台36项防灾机制,修订完善75项防汛相关应急预案。118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自动监测站点24小时不间断运行,累计发布324期灾害防范提示、气象水文信息及7期月度综合风险研判报告,为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针对关键区域和薄弱环节,全区组建7支共465人的城市内涝应急抢险队伍,集中开展排水管网清淤疏通;53个建筑施工工地全部落实防内涝措施,确保雨水“排得出、排得快”。196个山洪危险单元完成防御应急预案更新,建立直达基层的责任体系,实现每个危险点“有人盯守、有人处置”。对2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明确四级监测责任体系;同时组建150余人的电力抢修队、233人的交通应急保障队,配备应急通信车、便携基站等设备,全方位保障电力抢修、道路抢通和通信网络畅通。

全区应急处置力量保持临战状态:各乡镇、林场、村屯及野外施工作业点完成人员登记造册;126人的防汛专家库随时待命;储备两大类158种防汛抗旱物资,总值达1483万元;14383名防汛人员严阵以待。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山洪等防汛演练28场,参与人数765人;累计完成巡堤查险3856人次,巡查总里程408.3公里;950台应急抢险保障车辆随时待命,80个行政村全部配备卫星电话,335处排查出的短板弱项已完成整改。

我区将持续紧盯天气变化,深化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强化局部强对流天气防范,进一步提升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备战演练和物资储备水平,全力做好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各项准备。同时统筹推进夏季雷击火防范扑救及其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