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瑶 王欣丽
夏末,记者走进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双合村,看到田间地头的油豆角藤蔓爬满架棍,饱满的豆荚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筐,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这个距离加格达奇市区东南8公里、辖区面积49平方公里的村庄,正以油豆角为笔,在“一村一品”的蓝图上写下生动注脚。
双合村种植油豆角的历史可追溯至多年前,曾有“千亩油豆角”的盛景,是村民心中“靠得住的老伙计”。但前些年,这抹“绿”却始终泛不起“金”光。“那时候各家各户种个三亩五亩,多得自己吃不完,就挑到附近集市零卖,面积小、不成气候,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村民李佳辉回忆起从前,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2019到2021年,全村种植面积始终卡在50亩左右,靠农户单打独斗,效益上不去。”
转机始于2022年。这一年,双合村以加区推进“一村一品”战略为契机,不仅请来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冯国军教授团队,引进14个新品种试种,建成黑龙江大学农业科技小院示范基地,还争取到架棍补贴政策——每根架棍补贴0.4元。
“当年65户种植户领到了12万多根架棍补贴,大伙儿一看政策这么给力,都想跟着试试。”双合村书记周龙笑着说,“那时候村民常来村委会问,‘明年还能种新品种不?补贴政策续不续?’积极性比豆角藤爬得还高!”
政策托底激活了种植热情,科技赋能则提升了产业底气。2022年,全村油豆角种植面积扩至60亩,带动收入突破40万元,较往年翻了一番;2023年,科技小院升级为“省级示范科技小院”,“高校+基地+农户”的模式让种植有了“智囊团”。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至100余亩,2024年村民收入再创新高,突破80万元,但双合村并未止步。
“光靠卖鲜豆角,加区市场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产量,得搞加工提身价!”站在新建的加工车间里,周龙指着轰鸣的设备介绍,村里投入25万元购置切丝、烘干、包装设备,建成日加工5000斤鲜豆、产出500斤干丝的生产线,并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预计9月初第一批豆角丝就能上市,通过电商平台卖到更远的地方。”
从散户种植到规模发展,从鲜品直销到加工增值,双合村油豆角的“进化史”,正是“一村一品”战略落地的生动实践。如今,“双合油豆角”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还成了村里的“金名片”。
“我从小跟着我妈种豆角、摘豆角,现在都快40岁了,这豆角跟了我半辈子了!”村民李佳辉捧着一把刚采摘的豆角,眼里闪着光,“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有政策扶持;以前卖豆角靠运气,现在有加工车间、有稳定订单。看着油豆角从地头进车间,再变成包装精美的产品,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双合村村民在自家地里一边摘油豆角一边查看油豆角生长情况。
双合村村民手提着丰收的油豆角笑容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