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之笔绘就兴安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2025-08-06 07:56:01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评论员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深沉的力量。实践证明,精神文明绝非发展进程中的“点缀”,而是支撑区域发展前行的“根与魂”。今年,大兴安岭全域开展的“争做新时代文明兴安人”活动,正是将文明基因注入林区转型血脉、为高质量发展筑基赋能的生动实践。综观全区上下,文明新风正化作破冰化雪的暖流,成为推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的深层动力。

文明是守护生态屏障的“压舱石”。大兴安岭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文明素养,正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的关键纽带。近年来,大兴安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区各级林长扛起守护八万里兴安林海的责任,依法全面保护森林草原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林区职工组建防火宣讲队,把“身在林区、防火第一”的警示变成行为自觉;幸福河湖建设为全区503条河流织起一张严密的保护网,实现人与河湖和谐共生。这些举动是兴安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践行,是守护这片绿色净土最坚实的防线。

文明是激活转型动能的“催化剂”。林区转型的攻坚克难,既需要产业路径的创新,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托举。文明素养与职业精神的深度融合,会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林业工人转型为民宿经营者,用笑脸服务让南方游客记住了林区的温暖;诚信商户让山特产品从“林间货”变成“网红品”;技能比武催生的“工匠达人”,让非遗产品焕发新生机。文明为产业转型提供了软实力支撑,大兴安岭用“文明+产业升级”蹚出转型新路。当电商主播带着兴安特产讲好生态故事,当旅游从业者把“烟头不落地”的细节做到极致——文明已成为林区产品最亮眼的“附加值”。

文明是凝聚基层治理的“粘合剂”。大兴安岭地域辽阔、人口分散,基层治理的难点恰需文明力量来破解。从邻里互助到文明出行,从弘扬勤俭节约到倡导移风易俗,从矛盾调解室里的握手言和到企业商家的诚信经营——文明新风正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些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文明是治理效能的“倍增器”。当绿色文明理念走进机关,当“星级文明户”评选激发争先热情,当“志愿服务队”长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文明已从活动创建变成生活常态的生动注脚。

文明是传承林区精神的“接力棒”。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绿色发展,大兴安岭精神的传承需要文明土壤的滋养。在这里,开发建设的故事从未被遗忘,三代护林人见证了林区变迁,诠释着“守林人”的忠诚。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巡讲,让更多人读懂了“坚守”的分量,文明让精神传承有了具象化的载体。当孩子们在“森林课堂”里认识草木鸟兽,当青年职工在岗位建功中践行初心,当老党员在“初心讲堂”里重温入党誓词——文明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让大兴安岭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大兴安岭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更需要文明新风的精神滋养。大兴安岭正以文明为笔,在这片广袤的林海上,描绘着生态更优美、产业更兴旺、百姓更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这抹文明底色,必将随着每一个兴安人的努力,愈发厚重、愈显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