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莽莽 青山不老——写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2025-08-15 07:59:16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image.jpg

在加格达奇北极湖,一只东方白鹳在湖北岸浅滩处优雅踱步,宛如遗世独立的仙子,在这片“人间仙境”中独享静谧时光。

image.jpg

图为清晨的南瓮河湿地。(本组图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冯剑飞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陶然

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思考,用时间的轴线丈量,眼睛就会更亮、目光更远、聚焦更准。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让我们驻足兴安大地片刻,给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一次深长的回眸。

从加格达奇的百合开得泼泼洒洒,到新林区52°纬线处的草木仍含着夏日浪漫;从塔河县枝头坠满的蓝莓、树莓,到漠河市穿梭林间的游人身影……南来北往的风光各有韵致,却都浸润在同一片深浅不一的绿色里。

这抹底色,是时光酝酿的馈赠,更是一代代兴安人用坚守描摹的生态长卷。

如何筑牢生态根基并激活绿色动能?

兴安岭的巍峨,不仅在于山峦的雄奇,更在于生态基底的厚重。五年来,我区林业产值稳步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林业产值实现11.3亿元,增速6.6%,创2022年上半年以来增速新高,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0%,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9个百分点,为全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全面告捷,让生态底色愈发鲜亮:五年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保持98.3%以上,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水环境治理创新“一图式”监管模式获省生态环境厅表扬,国控断面水质扣除背景值后好于Ⅲ类及以上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双百”,劣V类水体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为0;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率、土壤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声环境与辐射环境质量持续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区累计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超1000人次,检查企业700余家次,发现并整改各类环境隐患53个,确保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均控制在一般水平,实现突发环境事件“零发生”。

与此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同步发力。五年来,全区累计完成森林抚育1031.1万亩,人工造林1.996万亩,退化林修复610.67万亩,森林可持续经营48.49万亩,义务植树220.23万株。一锹一土的耕耘、一枝一叶的呵护,让森林质量持续提升,为绿色动能的释放积蓄着无尽潜力。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对生态保护的执着坚守。聚焦森林资源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我区持续优化保护举措,“兴安绿剑”“巡山清套”“清风行动”等专项行动密集开展,对毁林毁草毁湿、盗伐滥伐林木、违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让林草资源在严密守护中愈发繁茂。

绿色产业如何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青山不老”的深意,不仅在于生态的永续,更在于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黑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评选的深入推进,为我区的绿色产品打开了广阔天地。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0款优质产品成功入选,涵盖山珍、林果、林下种植等多个品类,凭借天然绿色的品质赢得市场广泛认可,既增强了林下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更推动产品附加值持续攀升。

特色产业的版图在不断拓展。全区建成蓝莓、红豆、偃松等林果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试点基地6处,总面积超3万亩,完成仿生栽培和生态种植超2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100万亩,有机产品认证92个。从黑木耳、榛蘑、灵芝等林菌,到老山芹、四叶菜等林菜,种植、采集、加工的全链条产业日渐成熟,其中仅食用菌就有8个绿色食品、35个有机产品。

中药材产业同样亮点纷呈。发展赤芍、金莲花、五味子、黄芪等6种道地药材,发布10种寒地中药材团体质量规范,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面积达30万亩。建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处,其中加格达奇林业局获批国家级中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全区有林药加工企业18家,塔河县人民政府与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塔河寒地中药良种繁育及产地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林下养殖也走出了特色路径。森林牛、森林猪、森林鹅、森林马和森林鹿等养殖模式蓬勃发展,全区4家林下养殖生产加工企业带动存栏肉牛、森林猪、森林鹿共5.3万多头。从林间到市场,林下经济正以多元姿态,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

多元协同如何守护生态底色并擦亮发展名片?

生态的持久向好,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林长制组织体系在此全面建立,地、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与林业集团公司企业林长制相互衔接,各级林长职责层层压实,推动形成了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强大合力。

制度体系持续完善,“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机制高效运转,林长制7项配套制度、《林草资源穿透式监管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让森林资源监管效能不断提升——这份努力,让大兴安岭在全省林长制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等次”。

从林草资源监管到生态保护,再到内控管理,全区各级林草部门新制定下发了36项工作制度,填补了林草领域多项制度空白,一套更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生态保护装上了“安全阀”。

守护的成果,正转化为闪亮的发展名片。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划定,构建起严密的生态保护网络,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持续强化;《大兴安岭地区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整改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实施,多部门协同联动开展“绿盾”专项行动,让自然保护地监管更趋严密。

生态优势更催生出发展红利:2023年7月,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低碳试点城市,我区在全国81个低碳试点城市成效评估中位列第26名,获评“优良城市”;自2020年全域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以来,漠河市、塔河县、呼玛县先后入选,2023年10月我区成功获评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漠河市同时被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4年5月,生态环境领域典型经验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同年12月入选全省绿色龙江建设先行区(第一批)。

兴安莽莽,青山不老。当生态的底色愈发厚重,发展的亮色便愈发璀璨。这片土地的传奇,不在于永不改变,而在于在守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守护,让每一代兴安人都能望见父辈栽种的绿意,也能为子孙留下更浓的青荫。这,便是对“全国生态日”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郑重的承诺。

记者手记 绿满兴安见未来

如果要给这次采访定一个色调,那非绿色莫属。

一路看到的,是绿色的风景:深化林长制改革,森林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从严监管资源,持续夯实森林生态环境根基;深入开展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质量提质增效。

一路听到的,是绿色发展的故事。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我区各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不管是“生态饭”,还是“旅游饭”,都是绿色生态与产业兴旺协同发展的进步;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发展林药、林菌、林畜等多种林下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这一路,记者一边走,一边在思考,什么样的未来才是我们期待的样子?蓦然回首发现,绿色低碳的未来、人与自然和谐的未来、城乡日益变美的未来,正是我们向往的欣欣向荣的未来,也是大兴安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