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瑶 王欣丽
青山环绕间,黑土沃野上,一穗穗饱满的玉米在微风中摇曳,勾勒出加区白桦乡五岔沟村丰收的喜人图景。作为加区白桦乡“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典型代表,五岔沟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借力科技赋能,让小小的黏玉米蜕变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黄金棒”,奏响了乡村振兴的铿锵乐章。
“咱五岔沟的黏玉米,靠的就是这方好山好水好土!”站在自家玉米地旁,村民陈国庆捧着刚摘下的黏玉米,笑得格外开心。五岔沟村连片的黑土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黏玉米生长提供了天然“生态屏障”,也让这里的黏玉米自带“绿色基因”,不仅口感香甜软糯,更兼具丰富营养。“冬天冻上几十穗,下锅一煮还是原来的香甜,大人小孩都爱吃!”村民们的话语中,满是对自家玉米的自豪。
“光有好生态不够,还得靠好品种、好技术!”五岔沟村党支部书记丁云祥介绍道。2023年,村里以打造“五岔沟黏玉米”品牌为目标,建成标准化示范小院,4666.7平方米的实验田里,乌苏里西育1号、西育田糯888等10个优质品种在此试种培育。为让产业走得更稳,白桦乡主动牵线搭桥,推动村集体与哈尔滨农科院深度合作。“去年我们专程去农科院考察,专家手把手教我们品种分类、田间管理,还学到了糯玉米生产关键技术!”今年,村里不仅精选6个优良品种规模种植,还大胆试种500平方米玉米新品种“丑玉米”,探索产业新方向。目前,全村35户农户共种植黏玉米150余亩,年效益达40万元,科技赋能让“小玉米”变成“致富果”。
“从地头到餐桌,最快半小时就能到!”得益于距离加格达奇市区仅13.5公里的区位优势,五岔沟黏玉米打通了“鲜销”快车道。新鲜黏玉米每天清晨采摘后,直接送往加区大型农贸市场,再辐射周边超市、餐饮店;每到周末,不少城区居民专程来村里采摘,体验田间乐趣的同时,带走最新鲜的美味。村里还盘活闲置资源,把黏玉米种植搬进村民“深庭大院”,发展庭院经济。“自家院子种几垄,既美化环境,又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村民王姐说。庭院种植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更让“小庭院”变成了“增收园”。
如今,“五岔沟黏玉米”已成为白桦乡“一村一品”的闪亮名片。未来,五岔沟村将继续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深耕黏玉米产业,让这根“黄金棒”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书写更多增收致富的美好篇章。
匠心深耕 点“土”成“金”
□若檀
编辑点评
加区白桦乡“一村一品”系列报道中,五个村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群人,换个打法,老作物也长出了新身价。
白桦吊香瓜用三十年匠心印证“土”是核心竞争力;东山草莓用“党建+”把组织力嵌进冷链和流量;加南药材将“寒地劣势”翻转为“龙药优势”,实现全链增值;双合油豆角补贴加烘干,让老作物身价翻倍;五岔沟黏玉米以“生态底色+科技成色+区位特色”,把“近城”变成“鲜”字招牌。
五村五品,办法不一却殊途同归,说到底就是把“小散弱”做成“专精尖”,让农产品像工业品一样有标准、有品牌、有链条。农民不再蹲在地头等收购商,而是坐在家里“卖品牌”,钱包鼓了,心气儿也高了。
未来,若进一步补齐冷链仓储、物流网络、电商平台及金融服务等短板,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链”升级,白桦的“土特产”必将化为“真金银”,让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像庄稼一样,一茬更比一茬丰盈。
五岔沟村村干部们正在把扁平的纸板折成“五岔沟黏玉米”包装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