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绿水青山“家底” 做活北药“金山”文章——看我区践行“两山”理念走出转型振兴新路子

2025-09-17 10:20:3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本报全媒体记者 鄢然 王悦

寒地林海蕴珍奇,转型发展觅新机。我区锚定省委、省政府生态强省战略,立足寒地药用植物资源禀赋,将北药产业作为践行“两山”理念、推动林区转型的支柱产业,通过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破解“伐木经济”路径依赖,激活生态价值转化新动能。

从2014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至今,大兴安岭的冻土上生长出新的财富算法。这里不再以木材体积计价,而是用赤芍的亩产、五味子的有效成分、丹参的深加工产值,重新标注这片林海的价值坐标。十年光阴,8.4万亩寒地药田在冻土上扎根,25万亩野生抚育区在八万里林海中延展,我区走出了一条“砍树”变“护林”、“卖木材”变“卖药材”的转型之路。兴安人正以脚步丈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广度,让这片冰天雪地孕育的北药,成为流淌在绿水青山间的宝贵财富。

●从“伐木人”到“种药人”:冻土上长出“金疙瘩”

“过去6年摸透了门道,今年扩种的近百亩赤芍,明年起收每亩保底能赚五六万。”在黑山村的药田里,马文涛弯腰拨开赤芍叶片,指腹蹭过带着绒毛的叶边——这是大兴安岭高寒气候刻下的“生态印记”。

“你闻这味儿,越陈越醇厚。”他抓起一把五年生赤芍,边递给记者边说:“去年卖了两百亩,收入顶得上种庄稼好几年。”从最初几亩地试种,到如今百余亩规模,金莲花、百合、赤芍等药材让他的年产值突破百万元,昔日靠伐木维生的日子早已翻篇。马文涛的转型,正是林业工人“转产不转向”的缩影。

据权威检测,大兴安岭五味子、黄芪的多种核心有效成分含量超出国家药典标准50%以上,赤芍芍药苷含量更是达到标准的3倍。“零下30℃的冻土层能杀死90%的病虫害,根本不用打农药。”加格达奇林业局技术员的话道出了寒地药材的“硬核优势”。曾经的“种植禁区”,如今靠着“天然冰柜”的独特禀赋,让冻土长出了“金疙瘩”。

目前,全区中药材野生抚育区达25万亩,今年上半年起收干品831吨,同比增幅23%;实现产值2195万元,同比增幅56%。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药田开出“致富花”

加南村的万亩药田与苍翠林海相映成趣,游客李文龙举着相机穿梭在花丛中,镜头里金莲花的明黄、防风的浅绿与赤芍的绛红交织成画。“空气里都是药香,带孩子来长见识太值了!”他的赞叹背后,是“药旅融合”催生的乡村振兴新业态——周边棚室果蔬销量涨了三成,农家乐夏季接待持续爆满。

这片“网红花海”属于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20年,理事长李伟乘着政策东风,探索出“农户+合作社+基地+旅游”模式,如今管理着万亩药田,种植30余个品种,带动150余户农户年增收2万元以上,年用工超2万人次。“不光要让药材长得好,还要让风景美起来、百姓富起来。”李伟的一番话足以道出了产业融合的深意。

事实上,泽康琳合作社的成功只是我区药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区拥有各类药用植物85科340种,且种群面积大,药旅融合产业在这片林海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良好,为地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从“生态守护”到“价值变现”:二十年理念照见未来

在大兴安岭天草药业的生产车间,丹参保心茶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款以本地丹参为原料的产品,去年销售额突破1.25亿元,今年上半年近6000万元的业绩持续领跑市场。从田间到车间,从药材到成品,全区共15家加工企业筑起的产业链,让寒地药材年加工产值超1.8亿元。

“北药产业是我们精心绘制的‘绿色图谱’。”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鹏飞介绍,更深远的布局已纳入“十五五”规划:15个产业项目将打通种源、加工、品牌全链条,让“点绿成金”的故事持续生长。

当伐木声消散在林海,药香成了新的“林海牧歌”;当锯末的味道被草药清香取代,这片土地正用“慢生长”的智慧,诠释着绿色发展的深层逻辑。

北纬53°的药田与林海交织成诗。这诗里,有林业工人转型的坚韧,有绿水青山变现的智慧,更有对“两山”理念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践行——再过一个十年,当新栽的赤芍长成连片花海,大兴安岭的药香,定会飘得更远、更悠长。

用产业之笔,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晓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期间指出,“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要求我们“向森林要食物”,并强调“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

我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将北药产业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振兴之路,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的生动实践。

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寒地药用植物资源,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十年转型路,“砍树”变“护林”,“卖木材”变“卖药材”,“单一种植”变“三产融合”,回答了“生态高地”如何成为“产业高地”的时代之问。

守住“绿水青山”家底,才能端稳“金山银山”饭碗。把“冷资源”做成“热经济”,关键在科技赋能、链条延伸。芍药苷含量超国家药典标准3倍、丹参保心茶单品年销1.25亿元,昭示“寒地”也能成为“高端药材”代名词。让“药香”与“花香”同频共振,方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

如今,北药产业正以它独有的方式,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