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大农业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9-23 10:23:28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编辑:

□思涵

“十四五”期间,我区立足林区资源禀赋,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核心抓手,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乡村治理等领域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寒地林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要从科技与协同挖潜力。我区以“稳面积、增单产”为主线,聚焦科技赋能,大规模推广大豆大垄密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强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等30余项先进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实现显著增长。但部分地块抗灾能力弱、技术落地仍有差距,我们应进一步普及无人机植保、物联网墒情监测,建立“科技特派员+合作社”机制,确保技术精准到户。同时,联合院校共建寒地作物育种实验室,培育耐低温高产新品种,探索“粮经饲”三元种植,在稳粮基础上提升土地收益,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激活产业融合动能,需在链条延伸与品牌打造上破局。我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稳步增长,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转型。但是当前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品牌影响力有限,我区应推动精深加工升级,依托畜牧业发展预制菜、功能性乳制品,利用冷水鱼资源开发高端水产加工品,建标准化车间与冷链体系,打通“产地到餐桌”全链条。整合特色资源打造“寒地林区”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电商直播、文旅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让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守护生态发展底线,需构建“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我区严格落实黑土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虽已实现生态与生产协同,但平衡仍需优化。我区应升级黑土地保护,在“三位一体”模式基础上引入数字化监管,为耕地建电子档案,动态监测肥力与利用情况。

应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稻渔共生”“秸秆还田+粪污利用”,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心,让生态保护融入生产全流程,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为现代化大农业注入绿色动能。

从粮食满仓到生态宜居,从产业兴旺到百姓富足,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我们只要持续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体系、改善乡村环境,这片广袤的林区大地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