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凤娇 王一
秋日的晨雾尚未散尽,大兴安岭腹地的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族村,在一片霞光中渐渐苏醒。袅袅炊烟中,一声声悠远深情的鄂伦春族民歌穿透晨雾,仿佛是从岁月深处传来的召唤。作为鄂伦春族的聚居地之一,这里正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最动人的振兴图景。
走进鄂伦春民俗馆,悠扬的“赞达仁”歌声扑面而来。年近70岁的鄂伦春族“赞达仁”非遗传承人孟桂花闭着眼睛,手指轻轻打着节拍,歌声里满是鄂伦春族与山林共生的故事。一旁的游客们围着撮罗子模型,一边聆听着古老的歌曲,一边听导游讲解这种传统居所的搭建智慧。展厅里陈列着的桦皮船、兽皮、民族服饰、手工刺绣……每一件物品都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着一个民族过往岁月、生活智慧与文化血脉的鲜活记忆。
在手工艺品售卖区,各式各样的鄂伦春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细腻的桦树皮画、毛茸可爱的狍角帽、色彩鲜艳的刺绣挂件、散发着松木清香的手串……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挑选。两位手艺人正低头专注地忙碌着。“现场看到他们亲手做出这些工艺品,感觉特别神奇,这些东西在外面买不到。”来自甘肃的姚丽萍女士拿着刚给女儿买的一条樟子松手串和一个雕刻精美的木头挂件,欣喜地说道,我们今晚就住在这儿,明天还要去体验骑马、射箭,让孩子多感受一下鄂伦春文化的魅力。
“我做的这个首饰盒卖得最好,刚摆出来就卖了3个!”郭爽举起手里正在制作的桦树皮首饰盒对记者说道。郭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宝林的侄女,从小就跟着村里的长辈们学艺。“以前自己在家做,一年也挣不了几百块。今年村里免费给我们提供展位,游客多了,东西供不应求,一个夏天就赚了五六千元。”郭爽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只是想守着老祖宗的手艺,现在不仅手艺没丢,还能靠它赚钱!”郭爽手里的桦皮条翻飞,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
郭爽的变化,是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文化传承与富民增收双赢的缩影。这样的改变,源于十八站鄂族乡对鄂伦春文化的“固本”“焕新”与“增效”。在文化传承上,乡里开设桦树皮制作、口弦琴、剪纸等非遗实践课堂,通过“师徒结对”“基地实践”搭建老中青传承梯队。郭宝林如今有20多个徒弟,其中不乏20来岁的年轻人,“我的桦皮船卖到了全国各地,这手艺失传不了!”今年70岁的鄂伦春族民间刺绣非遗传承人戈彩花也带了十几个徒弟,从20多岁就跟着老一辈学技艺的戈月婷,如今已是鄂伦春族桦树皮手工艺制作、剪纸、刺绣三项非遗传承人,“老人们说,这些手艺是大兴安岭的山林留给我们的生存机会,我们一定会守住我们的民族精神,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为了让文化“活”起来,乡里邀请专业设计师为村民做创意设计培训,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出桦皮文创、冰箱贴等400余件产品,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村里还成立了“鄂伦春太阳·雪艺术团”,打造《画印十八站》沉浸式情景剧,丰富旅游体验。依托鄂伦春民族风情园、古驿道博物馆、萨吉满盛山等资源,打造了十八站古驿鄂乡旅游度假区,完善餐饮、住宿配套,新增骑马、射箭、喂鹿等项目。2024年,度假区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带动文旅收入超100万元。
“我们曾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难题,老一辈想传,年轻人却留不住。”鄂族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波坦言,如今通过“基地实践+自主创收”模式,让传承人有了稳定收入,传承人队伍也从几人扩展到20人左右。“光守着文化不行,得让它产生价值,才能真正传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今,这片被原始森林环抱的土地上,正在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径,让古老的民族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也让鄂伦春族群众在传承中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