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大兴安岭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连续7年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森林蓄积量年均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7.7%;积极发展林下经济,2024年全区林下经济实现产值52.3亿元、同比增长50.7%;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精心策划极地森林冰雪嘉年华等特色活动,春节期间,“冬季旅游去哪”漠河话题登榜新浪全网热搜第一……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黑龙江视察以来,我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兴安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实干实绩书写“兴安答卷”
□本报全媒体记者 荆学华 赵保江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黑龙江视察,首站来到漠河市北极村,亲切看望慰问干部职工群众,作出重要指示,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兴安人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两年来,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持续发力,兴安的高质量振兴发展图景在实践中不断清晰、在落实中持续铺展。
筑牢生态屏障,守护绿色家园
两年来,全区各地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森林防火是林区的重中之重。我区全力推进森林草原火灾系统治理工作,北极村组建了75人的扑火队伍,漠河林场将专业扑火队员增至45人,防火应急公路也从58公里扩建至150公里。全区连续7年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两年来有效处置雷击火55起,防控高效的森林防灭火示范样板日渐成熟。
在森林资源管育上,我区坚持科学经营与系统抚育并重。其中漠河林场完成省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面积1.25万亩、景观林抚育160公顷。林业集团公司高质量完成森林抚育等任务492.68万亩,4处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森林蓄积量年均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7.7%,生态容量稳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全区环境治理同向发力、协同见效。小漠河水系全线畅通,北极村水利风景区晋升为省级水利风景区,黑龙江漠河段获评省级五星幸福河湖,漠河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兴安岭地区先后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多个荣誉称号,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一项项亮眼成绩,为兴安大地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与更广阔的前景。
发展林下经济,拓宽致富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围绕“保与用”的辩证统一,我区聚焦标准体系与全链条延伸提质增效。2024年,全区林下经济实现产值52.3亿元、同比增长50.7%,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更加清晰有力。
林业集团公司以漠河为重点,制定了8项制度标准,对桦树汁、野生蓝莓等重点林下产品实行“三统一”管理。随着制度执行到位,今年桦树汁采集季,5100余名职工参与采集,采集总量1.2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100余万元,职工人均实现增收3300余元,“林下生的金”,实实在在装进了职工口袋。
同时,我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北极村设立“北极臻品汇”林下经济产品展示展销中心,40款产品入选“九珍十八品”,“大兴安岭蓝莓”等5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在北极有块田”定制农业项目落地实施。
产业链条的延伸同样带来规模效应。我区顺利与农夫山泉签订战略协议,未来将在漠河分公司新建2条超高温灭菌生产线,计划明年扩大桦树汁采购规模,逐渐形成稳定收购、就地加工、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
随着制度的完善、链条的延伸、主体的活跃,我区林下经济产业日益稳健拓展。2024年5月,大兴安岭地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东北地区唯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我区还编制了全国首个以寒温带陆域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制发全国首部《寒温带陆域生态系统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指南与技术办法》,相关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收录到《政策辅导读本》,也为我区GEP核算、政策落地和市场化应用提供了统一规范与可操作路径。
繁荣特色文旅,叫响兴安品牌
全区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持续丰富供给、优化服务、提升品牌,着力构建“全域发展、四季皆旺”的产业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极村视察后,“追寻总书记视察足迹”成为爆款旅游项目,漠河林场自然林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七星广场常态化开展文化演艺等活动,今年北极光节当日观众首次突破2万人。鄂伦春手工艺品店等企业入驻北极村,“漠河礼物”文创中心等业态开门迎客,还招商引进“俄品汇”,推动双买双卖。
在冬季冰雪旅游方面,精心策划极地森林冰雪嘉年华等特色活动,开发冰上龙舟等冰雪体验项目,推出特色美食。今年春节期间,有3.3万余名游客在“神州北极”过大年,“冬季旅游去哪”漠河话题登榜新浪全网热搜第一。
此外,我区游客承载能力与创新创业活力显著提升,漠河市新增特色民宿、酒店293家,新增床位6200余张;2024年北极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万余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景区服务质量同步提升,北极旅游纠纷“排调管”化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北极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通过推进两业并举,我区实现产业兴、人气聚、消费旺,林下经济和特色文旅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共同托举兴安高质量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持续提升。
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指数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乡村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的殷切嘱托,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发力,推动基本民生保障提质增效。
乡村建设方面,漠河市邀请专业团队对北极村进行3D建模和整体规划设计,分批次推进宅基地房屋建设。成功争取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13个项目中有11个惠及北极村,供电等基础设施年末可完成升级。漠河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北极村等分别被评为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示范村。
公共服务方面,地委、行署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新建地区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推出多项惠民举措。219名省教育医疗支援人才进驻兴安,新能源产业学院等当年建设、当年招生开班,“石榴红”乡村振兴学院落户塔河县。全区还实现了殡葬基本服务“零”收费,生态树葬稳步实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区新建4G、5G基站400余个,解决了约500公里公路信号盲区问题,北极村4G、5G信号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北极村66千伏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投入运营,呼玛通用机场实现通航,富加铁路等即将开工建设。
公共服务更加可及、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发展红利更加普惠,林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是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不断累积。
优化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
全区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我区“首创‘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品牌深化党建制度改革”入选《中国改革网》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相关做法在全国边境一线基层党建工作研讨会上交流。
为基层减负方面,地委主要领导聚焦作风顽疾等问题,牵头制定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条具体措施,地县两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蹲点进网格、徒步走城区”活动,解决群众身边难题1730个,推动各级腾退办公场所29个,把优质服务资源让渡给基层群众。
全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要求,政治生态更清朗、干部作风更务实、组织功能更有效,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为推动兴安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提供了坚强保证。
加林局那都里林场依托施业区内水草繁茂的优势,发展“森林马”产业,力促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在防灭火演练中,运输车辆及扑火队员乘“米-26”直升机抵达集合点。
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众多珍稀候鸟的栖息地。
在“兴安万里 阅读有你”诵读晚会上,参演人员深情朗诵《红色家书》。
在加区加南村药田里的“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塔河超越公司现代化饮品灌装生产线。
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景区游玩。
游客在白桦乡的泽康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花海”里拍照打卡。
漠河市冬季气温极寒,吸引众多车企来此试车。
森防队员在防灭火演练中模拟合围火场。
山如黛染、水似碧玉,目光所及皆风景,抬头天空蓝,四顾生态绿,一幅山清水秀的兴安画卷正徐徐铺展。
(本版图片为资料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程泓淳摄)